專家認為,臨時收儲制度的建立和發布,相當于給棉農吃了一粒“定心丸”。政策有助于穩定棉花生產、經營者和用棉企業市場預期,保護棉農種棉積極性,并保證棉花市場供應,從而穩定今后的棉花生產規模和價格波動。
中國棉花信息網的數據顯示,自9月8日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啟動以來,棉花價格已改變了前期不斷走低的趨勢,呈現出微漲態勢。棉花指數已由9月7日的19502元/噸,回升至9月16日的19738元/噸。
另據媒體報道,自收儲政策啟動以來,收儲市場成交比較清淡,市場對棉花價格看漲預期明顯增強,收儲政策效果開始顯現。
收儲政策面臨巨大資金壓力,農發行把防止出現“賣棉難”和“打白條”作為棉花信貸工作首要任務
在今年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背景下,銀行信貸資金吃緊,棉花收儲所需的巨額資金是否能按時足額到位,也備受市場關注。
農發行相關負責人認為,從棉花收購資金供應面看,參與收購的商業性資金會大大減少,棉花收購對農發行資金的需求將會明顯增加,而國家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使政策性收購資金供應將面臨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此外,市場人士還指出,部分購銷企業2010棉花年度的經營出現虧損,可持續經營能力和資金實力下降,對信貸資金的依賴也會進一步增加。
對此,農發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做好臨時收儲相關工作,農發行總行要求各分行在預案啟動后,對于符合收儲要求的棉花,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向參與交儲的貸款企業及時足額提供資金,使這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據悉,農發行在新年度貸款資格認定中,將通過貸款資格認定,合理布局收購資金供應點,使該行的貸款企業將基本覆蓋棉花主產區。農發行有關負責人還表示,該行將把已認定貸款資格的企業通過一定的方式告知廣大棉農,方便他們售棉。日前結束的農發行2011年棉花收購信貸會議提出,要把防止出現“賣棉難”和“打白條”作為棉花信貸工作的首要任務。
據介紹,為了保證棉花市場和整個產業鏈的健康運行,農發行信貸支持還從棉花流通向深加工領域的延伸,紡織企業也成為該行重要的客戶群體。農發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延伸一方面有效推動了棉花加工增值,保護了廣大棉農利益;另一方面也拓寬了該行支持購銷企業的銷售渠道,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更好地支持收購。截至2010年末,農發行支持的紡織企業共有498家,紡紗錠數4300萬錠,占全國的40%以上。2010年,對紡織企業累計發放貸款334.6億元。(記者朱雋 劉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