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國務院法制辦獲悉,《工傷保險條例》修正案(送審稿)(以下簡稱《條例》)公開征求意見結束。從7月24日到8月15日的20天間,共計5030人登錄國務院法制辦官方網站,提交意見。專家認為,該條例頒行5年來的首次修改,將成為工傷保險體系變革的契機。
爭議:“一刪一縮”引關注最多
7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條例》,向公眾征求意見,這是2004年該條例施行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修改,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8月15日,通過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提交意見的共有5030人。
國務院法制辦表示,將把建議作為立法依據和參考,進行修正。一些專家和律師對修法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就向國務院法制辦提交了“萬言書”。
在工傷保險立法中,工傷認定向來是爭議最多的領域,同樣,此次修法中關于工傷認定范圍的“一刪一縮”也成了爭議最多的條款。
“一刪”是指,上下班途中受到的機動車事故傷害不再被認定為工傷,這一改動,引起了公眾熱議。騰訊網調查表明,2597人支持這項修改,131798人反對這項修改,公眾中,反對“取消”之聲可謂一邊倒。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則對此意見不一。
“ 一縮”是指,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為,導致受傷不得認定為工傷的情形被刪除。這增大了對勞動者保護范圍和力度,但是,存在可以預見的制度風險和道德風險。比如,有人就憂慮,這是否意味著與人打架斗毆受傷了也可以認定工傷,違規駕駛發生車禍是否也可以認定工傷。
激辯:上下班遇車禍是否算工傷
上下班遇車禍是否算工傷引發爭議最大,專家對此的說法也十分不一致。
勞動保護方面的專家左祥琦律師支持“不算”工傷。他說:“這一措施平衡了各方利益,更具合理性。”因為一般的職業傷害,如機器致傷,往往沒有第三人侵權的行為。而上下班途中遇車禍,卻牽扯到第三方。按照2004年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當事人在得到了第三方的民事賠償后,還可以申請工傷保險賠償,等于在一場事故中,享受了兩次賠償。這種合法行為顯然缺乏合理性。
而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黃樂平則認為,取消這項賠償,縮小了工傷賠償范圍,不符合擴大職工保障的趨勢。另外,上下班遇車禍,占工傷賠償的比重越來越大,取消一說不符合現實情況。他認為,修法不但不應取消這項補償,還應擴大賠償范圍,把上下班遇非機動車傷害也算作工傷。
遺憾:工傷處理程序亟需簡化
多名專家認為,此次修法最大的遺憾是,工傷處理程序仍不夠簡化。
此次修改雖然包括“簡化工傷認定、鑒定、復查鑒定及糾紛處置程序;取消行政復議環節。”但據現行《條例》,農民工打完一起工傷案件維權官司,最長時間需要6 年7個月。市農民工法律援助站發布的全國329件農民工工傷案件調研報告顯示,農民工的維權程序復雜、漫長,僅去掉行政復議一環遠遠不夠。
“ 現在尷尬的是,花費大量時間后,受傷農民工可能仍無法得到及時賠償,還有可能因時間推移、證人推翻證言而導致最終不能確認勞動關系及認定工傷事實。”市農民工法律援助站主任佟麗華建議《條例》簡化維權程序和降低成本,規定不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再加付最高50%的賠償金等。
黃樂平則建議《條例》明確規定“作出工傷認定的結論后,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與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法定標準落實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