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和H股,怎么上?
已經上市的三家國有大行,有兩家是先H股后A股,一家是“A+H”股同時上市。于2006年6月1日H股率先上市,7月5號A股緊隨其后;也是采取先H股后A股的方式,上市日期分別為2005年10月27日和2007年9月25日;為了加速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的接軌,A+H股同時于2006年10月27日上市。
4月14日,農行公布共有9家投行入選其上市承銷團,也確定了“A+H”股的發行模式。
之前,光大銀行IPO方案也有“A+H”股或者“H股先行”的意向,而最近的說法是“先A股后H股”。光大銀行目前并沒有公開披露發行模式。
探究各發行模式的利弊,付立春表示,先H股后A股模式中,上市公司的定價權在于H股市場,在A股市場融資能力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弊端更加凸顯。先A股后H股的發股方式雖然有利于保護A股市場的定價權,但有可能導致H股的發行難以為繼,不利于上市公司在海外的發展。
“如果分開發行,先在哪個交易所上市會對哪個交易所的投資者更有利一些。”付立春說。
發行價可能偏低
盡管2010年宏觀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但是資本市場受房地產新政及的打壓,表現并不理想,尤其是和地產股領跌,5月6日上證綜指一度跌破2800點。
“最近銀行股調整,市場同類的銀行價格下調,農行的發行價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金麟表示。
不過,有分析師向本報記者指出,如果銀行的盈利水平偏低的話,平均市凈率(PB)也要有一定的折價,光大銀行的盈利水平可能會是的水平,因此PB肯定發不到平均水平。另外發行價還會受公司治理結構、成長性和業務模式等因素的影響。
金麟認為,目前銀行股已經超跌,近期又看不到提振銀行股的催化劑,因此預計農行和光大上市的時候發行價不會特別理想。但這并不是銀行自身的問題,而是外部環境的影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