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國新增外匯占款創出歷史次高,僅次于通脹高峰時期的2008年4月所創下的紀錄。外匯占款激增增加了物價持續上漲的壓力。機構預測11月CPI將再創近年新高,這也使得加息預期水漲船高。 據新華社電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新增外匯占款達到5190億元,創出歷史次高。分析人士認為,巨量的外匯占款進一步加大了國內貨幣的投放量,增加了物價持續上漲的壓力。如何多管齊下管控流動性,考驗著貨幣當局的調控智慧。 熱錢身影閃現 根據央行數據,截至10月末我國外匯占款達218454億元,較上月增加5190億元,創出30個月來新高。上一次月度高點在2008年4月,當月新增外匯占款5251億元。
外匯占款是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一般來說,貿易順差、外資使用以及海外熱錢流入等因素是引起外匯占款大幅上升的主要推手。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研究員張明認為,在經歷了年中歐洲債務危機后,新興市場再度成為國際游資流動的主要目的地,而10月份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開啟,讓游資涌入的腳步明顯提速,這直接成為10月份我國外匯占款激增的重要原因。
專家認為,金額逐月激增的背后藏匿著熱錢涌入的身影。“盡管管理部門不斷打擊‘熱錢’,但事實上我們很多熱錢還是可以從貿易渠道或者通過其他渠道進入的。”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謝太峰說。
加大通脹壓力
經濟學家認為,由于外匯占款會形成基礎貨幣的進一步投放,因此外匯占款的激增會加大國內貨幣量供應,導致通脹壓力的加劇。
“三季度以來,央行向市場投放的凈頭寸增加1.9萬億元之多,其中外匯占款猛增1萬億元,可見外匯占款已成為當前絕對貨幣供給的‘主水泵’。”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劉煜輝說。
在近年來持續雙順差格局影響下,外匯占款不斷增加并助推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達到70萬億元,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幣供應最多的國家。
外匯占款激增與物價上漲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如果對相關歷史數據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外匯占款激增的年份,往往物價指數也相對處于高位。
數據顯示,2008年4月我國月度新增外匯占款創出5251億元的歷史最高,這段時間不但是熱錢涌入最為兇猛的時期,也是上一輪通脹壓力最為猛烈的時期。2008年4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8.5%。
多管齊下管控流動性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持續增加的境外資金,一方面要做好管控工作,通過多種政策手段對沖過多境外資金;另一方面,還要拓寬資金流出途徑,減少資金壓境的風險。
劉煜輝認為,央行罕見地在本月連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即是對國際資金壓境的及時應對,未來不排除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