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東部地區企業頻繁出現的“用工荒”,江蘇省蘇州市韓資電子企業人事總監李成春說,“這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按層次研究、區別對待。”他分析說,目前不少企業的人才短缺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中職畢業生供不應求,高職畢業生供需基本平衡,本科畢業生嚴重過剩,研究生基本無人問津。進一步深究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李成春認為,目前的大中專院校人才培養結構與畢業生能力水平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新興學科、專業成“三缺”重災區
上個世紀,物流只是傳統倉儲、運輸業務中的一小部分。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物流產業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9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96.7萬億元,實現增加值2.3萬億元,占當年GDP的6.9%。
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也激發了高校開設物流專業的熱情。短短幾年時間,全國開設物流專業的本科院校達到378所,高職院校824所,中職學校超過2000所,在校學生有100多萬人,初步建立起了從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多層次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不過,從物流學科的蓬勃發展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任豪祥很冷靜地看到了問題。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部分院校物流專業的軟件、硬件都存在缺陷,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滿足現代物流企業、產業的發展需求。”
任豪祥說,物流產業十分重視實操性,因此,企業招收員工時不需要“理論家”,而是需要“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實干家?涩F實中,相當部分從院校畢業的學生卻只擅長“紙上談兵”,說起理論來滔滔不絕,動起手來不知所措。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我國高校學科專業的匆忙上馬。只要出現新興學科與熱點專業,國內部分院校哪怕在嚴重缺乏專業基礎、師資力量、實習實訓基地(簡稱“三缺”)的狀態下,也要硬著頭皮開設新專業,招收學生。這種優先經濟效益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就業能力差,找不到工作崗位,畢業即失業。
任豪祥呼吁,物流學科發展不能重蹈其他熱門學科、專業的覆轍,最終也陷入“三缺”發展的重災區,只有實現從追逐數量增長到提升質量的轉型,才能真正培養出企業歡迎的物流人才。
具備全球化視野等素質的畢業生是“稀缺品”
伴隨中國GDP總量躍升全球第二,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并融入世界經濟活動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迫切需要畢業生具有全球化視野,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掌握與其交流的語言工具等基本素養。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章建純說,現在這種類型的畢業生還屬于“稀缺品”。
談及社會尤其是企業界對各類畢業生訴求的變化背景,章建純以簡單的焊接為例:過去,主要是以人工為主,后來采用機器人焊接提高了效益與質量,現在用網絡統一給機器人發指令,該焊接時就焊接,不焊接時就進行其他工序,需要實現一個車間或一家工廠各種生產資源均衡化發展與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這種產業發展趨勢,必然對畢業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蓢鴥炔糠执笾袑T盒5膶I設置、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遠遠落后于這種現實需求,工科類專業尤為突出。章建純表示,我國很多工科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幾乎是照搬照抄西方工業國家的模式。雖然這種模式非常成熟,但我們也不該忽略西方國家制造業處于下滑階段的大背景。
現階段,中國制造業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階段,在為全球提供工業品的同時,面臨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任。社會對人才需求最多的是工程技術人才與產業工人。假如今年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1000萬個,工程師崗位是50萬個,產業工人崗位為600萬個。結果你會發現,定位為工程師的畢業生達600多萬,定位為產業工人的只有200多萬。
為了解決這個供需矛盾,部分大中專院校便重視學生考取各類資格證書,輕視基礎知識與技術能力的培養,從而造就了一批“雞肋”型畢業生。李成春認為,這種傾向應該引起教育界的足夠重視。本報記者 李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