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區有一男子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自稱可以幫忙搞掂重點學校的學位,從中騙取10名學生家長64500元。這些招生詐騙新聞不是第一起,絕對也不是最后一起。近年來,招生詐騙案時有發生,影響較大的如2006年發生在湖南婁底的招生詐騙案、2007年發生在海南、鄭州的招生詐騙案等。
這些故事聽起來真有點讓人耳朵起繭。但我們也應該反思:為什么總是有這么多家長“愿者上鉤”?
很多人把癥結歸結為我國的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和精英教育:重點學校有政府重點投入的資源優勢,有最優秀的老師,有最好的教育設施,最關鍵的是有最高的升學率。在家長普遍的意識中:要找好工作,就要上重點大學,要上好大學就得上重點高中……乃至幼兒園也要上重點。因為家長們誰也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就導致了招生期間重點學校里領導的“條子”滿天飛!有關系的找關系,沒關系的托人也要找關系。這就給了招生詐騙的機會。
可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并非人為、制度造成,它是教育自然衍進的產物。我們的學校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歐美學校也有優、劣之分。如果人為地對教育資源進行公平分配,必然導致教育“大鍋飯”!因此,筆者認為,招生過程中的詐騙現象并不在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分析這些年我國招生詐騙案,盡管形形色色,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我們的招生政策出了問題——招生信息不公開。信息不公開給詐騙留下了機會。因此,冒充認識高校或招辦領導,謊稱能辦“點招生”、“定向招生”,或能取得計劃外指標等,欺騙學生家長,擾亂正常的招生秩序的事情屢禁不絕。
招生詐騙案的發生固然與一些考生和家長的輕信有關,但也確與一些地方招生中執行的一些特殊政策有關。一些考生之所以不符合條件還寄希望于花錢辦事,就是看到或聽到了一些“成功運作的先例”。在一些地方,“機動名額”、“定向招生”、“自主招生”、“體育特長生”等部分招生錄取政策,被少數別有用心者當成了所謂的“特招”手段。招生騙子利用這些“人為操作空間”,以“點招”、擴招等名義,欺騙考生。
因此筆者認為,要根除招生詐騙這一痼疾,首先是招生應該更加統一、公平,不開或盡量少開特殊口子。招生騙子得逞的領域,往往是國家有特殊規定的領域。這些領域的特殊政策,往往在實踐中沒有具體的硬性規定,導致被一些人利用成為所謂“特殊生”的招生通道。另外,招生政策應該更加透明,切忌信息不公開或只在小范圍發布。一些招生騙子之所以能夠存在,一個因素是廣大考生和家長對國家的招生政策并不完全了解,對一些特定領域的招生政策更是知之甚少,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總之無論是“條子生”,還是招生詐騙,它們都會止于信息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