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體育場“鳥巢”從12月19日開始變身為滑雪場,引起了不少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關注。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預計,在此后兩個多月里,“鳥巢 ”平均每天將吸引2000~5000名游客,這將大大緩解“鳥巢”在冬季的運營壓力。與此同時,大量的普通群眾將有機會在“鳥巢”參與滑雪等體育娛樂活動,這將有助于“鳥巢”公益價值的實現。但談到后者,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鳥巢”現有的成績與其作為北京奧運會標志性建筑所應承擔的社會職責尚有巨大差距。
近來,北京媒體不斷報道“鳥巢”變身為滑雪場的消息,不少北京市民都很感興趣,這不僅是因為“鳥巢”滑雪場地處市區,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鳥巢”二字具有的強大號召力。北京一些旅行社已經將“鳥巢”滑雪列為現階段北京旅游的重點內容之一,因為這對外地游客也很有吸引力。
不過,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后的一年多時間里,“鳥巢”卻極少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奧林匹克專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向記者表示,作為北京奧運會標志性建筑的“鳥巢”,其目前所承擔的社會公益服務職能還顯得薄弱,因為“鳥巢”不僅僅是一個奧運場館,它還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顯示國家體育形象和延續北京奧運精神的使命。
任海表示,北京奧運會后,“鳥巢”開放、觀光、舉辦體育賽事和文藝演出等消息不斷傳出,卻很少聽到“鳥巢”在全民健身、奧林匹克教育等公益活動方面有什么大的舉措,也沒有看到“鳥巢”與城市文化相融合,成為北京市民文化休閑的重要去處。實際上,對于北京市民而言,“鳥巢”除了是一個外地游客的觀光景點、偶爾舉辦一些比賽和演出之外,同自己的生活幾乎沒什么關系,很多北京人在奧運會后再也沒去過“鳥巢”。任海表示,“鳥巢”在體育文化、社會教育和市民生活層次上的價值體現顯然不足,甚至是缺失的。
對于“鳥巢”所承擔的社會公益服務責任,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非常明白。該公司新聞發言人相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鳥巢''不同于一般的奧運場館,它應當兼顧運營效益和社會公益責任的實現。”
也正是因為更加看重“鳥巢”的公益服務功能,今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信聯合體簽署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體育場運營維護管理協議》,調整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運營維護管理模式。根據這份協議,中信聯合體不再享有“鳥巢”的獨立運營權,取而代之的是,“鳥巢”將在政府的主導下,由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相軍表示,“鳥巢”滑雪季的推出,正是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在全面運營“鳥巢”后策劃的第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活動。
但另一方面,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鳥巢”的收支平衡也成為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面對的一大挑戰。
相軍表示,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的目標是在兩個多月的“鳥巢”滑雪季中,力爭實現收支平衡。不過,僅滑雪場改造的投入就需要大約3000萬元。
據體育產業領域研究專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林顯鵬介紹,由于奧運場館主要用于承接重大體育賽事,功能比較單一,因此賽后利用難度非常大,維護費用高。如何維持大型體育設施的運營是目前的世界性難題。通常來說,提高體育場館利用率,進行合理的市場開發,是大型體育場館的生存之道。因此,一年多來,“鳥巢”通過放開觀光權、引入商業賽事和演出、開發相關特許產品等擴大經營收入的做法是得到業內專家支持的。
只是,在擴大運營收入的同時,大型體育場館的公益價值絕不能被輕視。
體育產業領域研究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清早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鳥巢”既要擴大經營,又要避免過度商業化,必須考慮到廣大老百姓能夠從“鳥巢”得到什么。
劉清早認為,實際上,由于大型體育設施很難實現盈利,在世界范圍內,大型體育設施都或多或少地仰賴政府補貼才能維持,那么,作為北京奧運會文化遺產的“鳥巢”更應該盡早給自己定位,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實現經營效益的摸索上———要么是完全提供公益服務、要么是在提供公益服務的同時兼顧提供商業服務。如果“鳥巢”在既要面對運營壓力,又要承擔公益服務的徘徊中找不準自己的方向,結果就可能是既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運營效益,又未能充分發揮公益服務功能,這將影響“鳥巢”的公眾形象和無形價值。
實際上,現在“鳥巢”的定位就很讓業內專家擔憂,它既是觀光景點,又偶爾舉辦一些體育賽事或演出,有一些公益服務功能并不是太突出,它對于老百姓而言,離承載起延續北京奧運會文化遺產的重任還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