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余家長上書呼吁在京高考權 五次上書建議非京籍學生可在京報名明年高考,將持續一年每月向教育部門遞交《呼吁書》 下周三,北京將開始高考報名。昨日,9名在京外地家長代表及1名志愿者帶著一萬余名在京外地家長的簽名,遞交給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議北京出臺臨時措施,允許外地考生在京報名,參加2011年高考。同時,呼吁解決外地借讀生的高考資格問題。有關部門已接收了家長的《呼吁書》。 公民簽名九成來自家長
地鐵里,非京籍學生家長及志愿者在征集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簽名。資料圖片
昨日,張先生等10位外地學生家長代表手持簽名過萬的《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呼吁書》和《2011年北京高考報名緊急建議》,先后遞交給市教委和教育部,希望北京能允許廣大外來人口子女在京參加高考。有關部門已接收了家長的《呼吁書》。
裝訂成厚厚一沓的《呼吁書》,藍色封皮,以大號字體標出的“公民簽名”四字,格外搶眼。至今,簽名人數已達12532人,其中有90%都是來京外地家長。
家長代表張先生說,這些簽名是數十位家長幾個月來在大街上征集來的。目前,這一建議已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包括在京就讀的學生、在京工作的外地人士等等。
建議允許借讀生今年報名
據悉,從今年7月開始,部分在京外地學生家長代表開始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交建議書,至今已上書5次。
代表中的三位非京籍高三學生家長說,獲悉北京2011年高招報名將于12月1日開始,并且和往年一樣,仍以北京戶籍為基本條件,不向任何外地戶籍考生開放。他們建議北京調研出臺臨時措施,允許在北京讀完三年高中的非京籍學生參加高考報名,至于隨后將采用何地試卷,參加何地錄取,則可另作探討。
持續一年定期向教育部門建議
據媒體報道,教育部今年有望啟動“制定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辦法”的調研工作。在調研試點基礎上,待時機成熟,將試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異地參加高考。
家長們表示,他們的行動不僅意在呼吁,也切實為改革高考政策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為異地高考的調研提供參考。雖然至今沒有任何進展,但今后代表小組將持續一年,于每月月末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遞交《呼吁書》,并持續征集簽名至2萬個。
明年非滬籍高考對象“擴容”
據了解,2011年上海高考非滬籍報考對象“擴容”,兩大類考生可在滬高考,第一大類是上海中職校計劃內招收的外地應屆畢業生;第二大類是考生父母雙方長期在滬工作,父母工作單位經上海市政府批準為政策照顧范圍的,且考生是在滬就讀的應屆高中階段畢業生。
有家長認為這無疑對北京是個借鑒。(記者劉澤寧)
- 對話
“任何程度進步都值得稱道”
張建黨,41歲,安徽人,簽名呼吁行動發起人之一,來北京16年不僅買了房和車,還經營著公司。惟一讓他焦慮的是,在北京某重點中學實驗班上初三的兒子畢業后去哪里讀書的問題。
回老家高考遭遇新門檻
新京報:你們何時開始組織簽名的?
張建黨:從今年6月開始,我們幾個發起人分別在昌平、通州、海淀等地組織簽名。
新京報:能說你們是上訪嗎?
張建黨:這不是上訪,我們是以公民身份,在推動教育改革中做出應有的呼吁。我們更愿意和主管部門當面溝通提出建議,應該是推動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志愿者。
新京報:你的孩子回老家高考,面臨怎樣的困難?
張建黨:我來北京16年,安徽老家已經沒人。孩子在北京長大讀書,從沒在老家待過,安徽話都聽不懂,怎么讓他回去?這不公平啊。從2005年起,為制止高考移民現象,教育部出臺文件要求高考“學籍、戶籍”雙認定,雖大部分省份規定,本地生源不受“雙認定”限制,但在陜西、海南等省份,對此規定則頗為嚴格。這些規定致使部分想回老家參加高考的孩子,也遭遇新的門檻。
有資本享受當地人權益
新京報:你覺得高考戶籍限制是教育不公?
張建黨:對。孩子是無辜的,父母可在漫長等待中爭取享受到北京戶籍的優勢,但孩子的教育耽誤不起。作為一個打工者,我為這座城市奉獻青春、汗水,而我的孩子卻被排擠在受教育的大門外,你說這公平嗎?北京現在有數百萬非京籍的外來人口,我們已在這里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幾十年,完全有資本來享受當地納稅人的權益。
新京報:你理解的教育公平是什么樣的?
張建黨: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教育資源,而不是用所謂的戶籍設卡,比如這次我們建議外地考生在北京報名,這是最起碼的公平。
新京報:你個人認為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制度希望大嗎?
張建黨:我是一直抱有希望,并會堅持下去的。廢除高考戶籍限制的聲音一直都存在。也許時間會很長,但任何程度的進步都是值得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