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市產業鏈逐漸壯大
一輛本該報廢的車輛沒有進入正軌報廢回收企業而是流入“黑市”的話,一般有以下處理手段:一是車主通過提前辦理轉籍或過戶,使車輛流入“黑市”
或在異地超期服役;二是車主不辦理任何手續,私自處理報廢車輛,任由當地車管部門強制注銷。歸納起來,報廢車輛流失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渠道:
渠道一:“假轉籍”。“假轉籍”也就是在車輛報廢前一年左右,車主到當地車管所辦理車輛轉籍手續,比如說要從北京市轉到濟南市,但在轉籍手續辦完之后,車主并沒有帶著手續到濟南市落籍,而是將這輛車賣到河北省某地繼續行駛或者直接高價賣給私拆濫解的黑作坊。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會長龍少海說,當前“假轉籍”在全國各地比較泛濫。“假轉籍”之后,轉出地車管所的信息顯示該車已經轉出,但名義上的轉入地卻沒有該車的登記,實際的轉入地更不可能有這輛車的信息。這樣一來,這輛車就“明目張膽”地消失了。
渠道二:“假過戶”。活躍在二手車市場上的大量“黃牛”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他們收取一定的費用后,幫助車主辦理“假過戶”。“假過戶”與“假轉籍”經常聯系在一起。由于它基本切斷了車主與這輛報廢汽車的聯系,所以是很多“黃牛”首選的辦法,也讓很多車主放心地把車交給他們處理。
經過“假轉籍”和“假過戶”之后,不法分子還有一個“殺手锏”,那就是把車輛的識別代碼——車輛大架號抹掉。這樣一來,即便是這輛車在異地發生交通事故,當地的交警部門也無法通過這輛報廢車找到原車主。
渠道三:“假異地報廢”。由于各地車管所在管理上寬嚴不一,在2008年政府允許車輛異地報廢的規定出臺后,反而給了一些不法分子鉆空子的機會。他們選擇那些管理寬松、“有門路”能“走后門”的車管部門,進行“假異地報廢”。一位報廢汽車回收公司的負責人介紹,離天津不遠的河北省某縣就是“假異地報廢”的集中地。一些附近城市的車主在車輛報廢前,會到這里的車管部門,以“車輛因損壞無法駛回登記地”為由,通過各種手段,讓對方開具異地報廢證明。實際上,這輛在名義上已經被報廢的車輛,不久后又會回到原來城市繼續行駛或是直接賣給黑作坊。
報廢汽車進入“黑市”后大致也有三種銷售渠道:一是車主自帶報廢車上門加工,拼裝出爐的車輛直接被車主帶走;二是訂單生產,根據貨主要求,生產出的車輛直接流入工地和市場;三是“拼裝基地”自產自銷,生產出拼裝車流入二手車市場直接銷售。很多車輛材料、配件都是從報廢車上生拼硬湊來的,有的連車架、大梁這些關鍵部位都是隨便做的。
報廢車、拼裝車的用戶一般也是三種:一是在小城市或是農村的個人用戶,貪圖便宜,購買作私人用途;二是用作載客營運,比如一些小面包車大量被作為“黑面的”在中小城市和鄉村拉客,有的還作為旅游車輛掛靠在旅游公司,這種出事故的并不少;三是大型載重車用于運輸,有些在廠礦企業內部使用,有些則被私營業主進行套牌使用,用于貨運。
龍少海表示,報廢汽車流入“黑市”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人車兩空”:不僅這輛報廢車流向哪兒無從尋找,而且原車主也“憑空消失”,再也找不到人。更為可怕的是,隨著報廢汽車“黑市”產業鏈條的形成,這一地下行業正在逐漸壯大。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