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機”十四載的燃油稅,又到了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
如果這一次政府有關部門不是“虛晃一槍”的話,那么燃油稅政策一旦出臺,無疑將令時下陷入停滯的國內車市雪上加霜。
燃油稅的沖擊波效應
驚悉燃油稅要取代養路費的政策即將出臺,北京市民劉小姐按捺下自己醞釀了大半年的購車計劃。“聽說燃油稅政策出臺后,油價還要進一步上調,我都有點想放棄買車了。”由于擔心購車后的用車成本大幅增加,在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轉了幾圈的劉小姐顯得有些沮喪。“銷售人員勸我買1.6L的,但是我理想的配置,只有2.0L車型上才提供。”
雖然燃油稅政策細則尚未公之于眾,但是消費者的購車需求卻在第一時間發生了改變。新華信的一項調查顯示,燃油稅如果出臺,潛在客戶中將有近八成的人改變購車計劃。而某門戶網站近日發起的“燃油稅政策將如何影響您購車”網上調查顯示,受燃油稅政策即將出臺影響,受調查的網友中有36.2%的人表示“會考慮購買小排量轎車”,有42.1%的人在等待稅率政策的具體細節出臺后再作購車打算。
全線撤退的中國軍團
仍然停留在內部意見征集階段的燃油稅政策,讓市場上的潛在購車者捂緊了錢袋子,也讓國內汽車生產商變得忐忑不安。因為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已經基本上堵死了他們出口海外市場的退路。
“撤了撤了,我們已經從俄羅斯撤出來了!”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02333.HK,下稱長城汽車)副總經理、宣傳部長商玉貴日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由于超過半年未獲得俄政府批準,長城規劃年產10萬輛整車的合資項目,只能就地解散。“不過,我們已經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合作談判也取得實質性進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包括奇瑞、長城、吉利和一汽集團在內的多家中國公司向俄羅斯提出建立合資公司的申請。但迄今為止,包括長城在內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俄方審批。一度看好俄羅斯市場的中國汽車軍團,從未想到也會有丟盔卸甲、全線潰退的一天。更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天會到來的這么快。
不久前在俄羅斯上演的“中國車企大撤退”,也僅僅是金融危機大背景下中國車企從海外市場全線收縮戰線的一個縮影。
長城汽車公司董事長魏建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長城上半年出口增幅仍然保持在40%,但是到了下半年卻銳減三成。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表示,今年9月份開始,吉利海外出口驟降了25%。“我們已經將6萬輛的既定出口目標下調至4萬輛。”
中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指出:“世界經濟出現問題,是中國整車出口的最大危機。”
汽車救市:黃粱一夢?
不久前,在天津舉行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內某車企老總就曾對媒體呼吁:在出口和內銷兩條路都未打通的情況下,汽車產業同樣需要來自政府層面的扶持政策。記者了解到,由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起草“為促進國內汽車市場恢復較快發展的緊急建議信”,日前已經遞交到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有關部門。
據悉,“緊急建議信”是乘聯會緊急約見多位行業專家和車企老總后醞釀提出的,“建議信”的核心內容是要求政府盡快出臺相關舉措,以便重振陷入低迷的國內汽車消費。乘聯會在“緊急建議信”中提出,在燃油稅正式出臺之前,政府應加快調整汽、柴油消費稅,并暫時降低汽車購置稅,促進國內汽車市場恢復較快發展。
“燃油稅政策是限制用車,‘建議信’的目的是刺激購車。”乘聯會專家日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乘聯會建議政府出臺的相關激勵政策,與即將出臺的燃油稅政策并不矛盾。不過截止到記者發稿時,政府相關部門并未對汽車行業協會提出的“大范圍減稅”建議作出回應,而大多數國內車企均表示,寄希望于政府短期內出臺汽車業的救市政策并不現實。
至少在汽車出口方面,激勵政策已經繞道而行。11月17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調高部分出口商品退稅稅率的通知。然而在通知涉及的“提高出口退稅率”的近1400種機電產品清單中,汽車產品并未名列其中。
“在政府看來,汽車產品已經屬資本和技術相對密集型的產品,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上調退稅率激勵出口政策才會繞道而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副秘書長傅培昭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解釋道。不過事實是,2004年中國汽車出口均價僅為9000美元,到現在出口汽車的均價已經超過1.3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