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韜
近日,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公告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第二批節能汽車推廣目錄,12家企業的61款車型入圍,享受國家3000元補貼。算上6月底發布的第一批節能汽車推廣目錄,目前共有132款車型享受國家3000元補貼。
這項汽車節能惠民工程曾被認為是刺激車市的強心劑,不過,記者調查后發現,這項政策由于被經銷商“變通”運用,其實際效果多少打了折扣。
節能補貼打折扣 直接返還成了打包優惠
按照國家規定,入圍的節能車型采取企業申報,國家相關部門審核的辦法認定,入圍車型的綜合工況油耗比現行標準低20%左右。中央財政將對消費者購買以上車型的節能汽車給予每輛3000元的補助,由生產企業在銷售時兌付給消費者。
記者調查了寧波幾家4S店后發現,很多經銷商或是不主動提3000元補貼一事,或是沒有按照要求直接返現。
北京現代伊蘭特悅動1.6入選了第二批節能車型名單,寧波一家經銷商針對該車型給出了5000元的優惠,“新能源車補貼3000元是另外算的,加起來一共能優惠8000元。”4S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過記者了解到,之前該款車型的優惠幅度就達到8000元,這樣看來,有沒有補貼優惠幅度都是一樣的。
凱越1.6車型今年以來一直有較大幅度的讓利,都在萬元左右。寧波一家上海通用4S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凱越1.6車型目前有超過萬元的優惠幅度,“優惠里已經包含了節能補貼的3000元錢。”
“高爾夫1.4T的銷量太好了,現在都沒有現車和優惠。”環城西路一家一汽大眾4S店的銷售人員這樣告訴記者,當記者提醒他,是否有國家補貼的3000元,他才“如夢初醒”地說有。
寧波一家東風日產4S店的銷售人員則告訴記者,騏達車型目前讓利8000元現金,“國家補貼的3000元錢,我們將用油卡的方式給消費者。”記者表示,可否不要油卡而要現金時,這位銷售人員說,要現金的話他還需要向領導請示,“我們建議您還是拿油卡,這樣方便點。”除了將補貼的現金變成油卡外,時間也有限制,“這個活動的時間到8月25日為止,之后就不送了。”
補貼與優惠“畫等號” 讓經銷商鉆了空子
在節能補貼政策出臺后,某網站針對這個政策展開了大規模的調查,有1.3萬多名網友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僅40.6%的網友表示明確知道新能源政策中關于1.6L以下節能車型可獲3000元補貼,其余近6成消費者中,有一半多網友表示完全不知道該政策,其余網友僅聽說過節能小排量車補貼,但是對具體情況不太了解,也不清楚領取補貼的具體流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銷商告訴記者,對于國家補貼的這3000元錢,直接以打包優惠形式抵車價是大部分經銷商的普遍做法,盡管直接方便,但消費者卻無法得知這3000元如何補貼到實處。“車價的上下浮動屬于正常的市場現象,本來就優惠的車型加入了補貼之后,少優惠一點或者多補一點,都沒有相關規定來衡量。除非此前沒有優惠的車型才能看出真正是直接給了3000元的補貼,但是,又有誰能確定說這不是廠家的正常降價行為呢?也許廠商本來就準備降價了。”
“把補貼與優惠直接畫上等號也為一些經銷商牟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在打包優惠的方式下,經銷商并沒有進一步擴大優惠幅度,卻一方面花言巧語讓消費者簽署《節能汽車財政補助確認書》,進而又以確認書向廠商索要補貼款項。”該經銷商最后說。
相關鏈接 四招幫你拿到節能補貼
1.確認目標車型是否在節能補貼目錄之中,具體名單可在工信部等網站上查詢。
2.了解清楚想買車型最近的優惠幅度,避免經銷商以打包優惠為名義,暗自將節能補貼調包。
3.多走訪幾家經銷商,進行價格對比,主動向銷售人員提出補貼金額的事項。
4.如果經銷商未讓你簽署《節能汽車財政補助確認書》,說明補貼沒有包含其中,或者是手續有問題,即可到相關部門投訴。
焦點熱議
莫讓政策成經銷商“盤中餐”
如何讓節能汽車補貼落實到消費者身上?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實施細則》發布之時,外界就提出了善意的提醒。可惜的是,在首月的市場操作中,還是暴露出了各種問題,國家政策甚至成了某些經銷商的利潤增長點。
在整個環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消費者,其次為汽車生產商,再者是相關的政策制定部門。那么,如何才能規范市場行為呢?
目前,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細則中,對于補貼方式的描述只有一句話,便是3000元的補貼由生產企業在銷售時兌付給購買者。對于市場的實際操作,沒有任何的細化規范。這便給銷售商提供了足夠的“操作”空間,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以“補貼”當“優惠”,暗中吞噬屬于消費者的利益。記者認為,最根本的方法,便是采取“購置稅”減免方式,在購車環節將補貼直接下發給消費者,減少操作環節和不良商家的操作空間。或者,進一步細化“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規范,對于操作環節出現的各種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加大懲罰力度,以一儆百。
此外,廠家也應加大經銷商的管理力度。因為,在經銷商吞噬消費者利益中,無形中損害了品牌形象。而隨著第二、第三批節能車型的陸續發布,各廠家的競爭也將日益激烈。只有真心服務消費者,最終才能獲取消費者的青睞。
據《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