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電設備不是高精尖的技術,但是只要控制了充電站和自動換電設備,就能掌握電動車發展主動權。“正因為利益巨大,電動車商業化進程依然‘暗戰’不斷,各大運營商忙于跑馬圈地,彼此間的合作僅流于形式。”央企電動車聯盟充電與服務小組有關人士接受采訪時,明確告訴記者,目前小組成員在具體業務方面的合作還沒有展開。
當年電信和聯通爭奪寬帶入戶的一幕,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在電動車大戰中再現。
“裸車銷售、電池租賃、充換兼容、智能管理、刷卡消費”,這是謝子聰給記者描繪的普天未來電動車王國的商業鏈條。
按照普天的官方解釋,此模式意在解決制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初期瓶頸問題的基礎上,搭建一個電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化平臺,使電動汽車具備有同類燃油汽車的市場優勢,加上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刺激,電動汽車的個人商用將會有更大的進展。
譬如普天模式強調的裸車銷售,不帶電池。以QQ為例,QQ燃油車2.8萬,拿掉發動機、排氣管、燃油系統,再裝上電動機、電控系統,變成電動車,大概成本是2.3萬到2.5萬,車價從2.8萬變成了2.5萬,再加上國家的補貼,車價還可能便宜。
更重要的是,在用車政策上停車費、過路費、購置稅都有減免。普天計劃讓車主一年用車的電費,比加油費用便宜20%。謝子聰希望通過算清這筆賬,用電動汽車不帶電池銷售的營銷手段,來解決電動汽車與同類燃油汽車競爭能力問題。
這一模式還解決了消費者對“電池價格高、維護不方便、使用壽命短”的擔心,以及通過及時更換電池,讓充電如燃油汽車加油一樣方便,同時也解決了電動汽車續航能力短的難題。
普天將在今年十月推出完整、系統化的工裝設備,可以讓100多種轎車在3分鐘之內實現自動換電,今年底與示范運營城市簽訂合同,2011年開始建網,同時開始運營。通過2012年、2013年兩年整合系統,包括整車、電池、充換電設備、物流、系統的鏈條都已經磨合好之后,就在不同城市克隆,甚至可以到美國、到歐洲建網了。
“哪個運營商握有開啟正確商業模式的鑰匙,當地政府就會和這個運營商合作。我是帶著整車、電池、換電設備和技術,以及成功的樣車,和一整套商業模式來和地方政府談,而不是我一個企業和地方來談。”
謝子聰認為,普天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除了提供整體的電動車商業運營模式,還有提供與之相匹配和配套智能管理系統、自動快換設備技術方案和動力電池成組技術研發。
整個需要普天搭建一個平臺,與整車廠和電池廠對接:向下需要電池廠按照要求進行批量生產,并大量采購;向上要整車企業提供可以搭載換電系統的車輛。
“推廣初期,所有的壓力都由我們運營商承擔,我們要建充電站,并購買電池。”謝子聰告訴記者,“現在包括中航鋰電在內的很多電池廠都想和我合作,因為普天要做最大的電池采購商。”
實際上,中國普天是央企中最晚涉及電動車領域的,其下屬普天海油的新能源公司2009年8月才成立,是中國普天和中海油聯合出資、致力于新能源汽車電池、整車系統、充電站建設及運營業務的公司。
新能源的推廣初期,充電站、快速充電、電池更換,包括整車租賃這些模式都是值得探討的,這些都是為了增加消費者對電動車信心的一種方式,任何一種模式都各有利弊。
在國家863計劃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看來,普天的優勢在于它的電池模塊標準化思路。
“但充電站需要大投入、更換電池需要重新設計車型,任何一種充電方式只要增加了設備的投入、增加了人員的投入,它就增加了總成本,而總成本就要攤銷到消費者身上的。”
目前在電動車商業化推進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迷霧,包括央企在內的很多企業并沒有看清自己的定位。
“幾十年形成的傳統觀點,讓央企往往剛愎自用,不能真正客觀地看待問題。”業內一位電動車商業化模式資深研究人士告訴記者,在央企聯盟內部,包括一汽、東風、長安在內的整車企業紛紛成立自己的新能源公司,電動車的所有關鍵領域技術,電控、電機、電池,全部涉及,甚至有整車企業計劃自己建充電站。
除此之外,部分能源供給與服務商也要涉足電池行業。此前普天集團內部也曾經就要不要控股電池企業——力神而有過激烈的討論。
最具代表性的反對觀點是“電池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電池的技術也是突飛猛進,今天最新的技術明天可能就會落后,一個電池廠的投入動輒幾十億,不要背電池的包袱。”
但是這一觀點沒有勝出,相反央企高層最終被“電池是核心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利益”的論調說服。
“追求大而全,缺乏合作意識,是央企的弊病。”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但是他們沒有想清楚一點,國際上有沒有一個整車企業自己去挖石油、煉石油、建加油站。同樣,充電服務是一個公共的平臺,一旦有一個整車企業建了充電站,其他的整車企業必然群起而攻之。”
在央企追求大而全的過程中,奇瑞已經先于其他央企整車制造商與中國普天達成了合作的共識。目前雙方已經確定了具體的合作形式,奇瑞針對現有S18車型進行改造,與普天研發的自動換電系統進行對接。
上述業內人士預測,按照世界性的游戲規則,任何一個行業都不能完全壟斷,未來中國電動車運營商將可能呈現三分到五分天下的局面。央企內部將有2-3家,按照競爭的法則,可能有一家民企和一家頗具實力的外資進入。
“電動車這塊大蛋糕顯然還沒有做成,現在不是分蛋糕的時候,而是整車企業、電池廠、能源供給和服務商聯手合作的時候。電動車商業化目前推進的困難,就是共同認知。電動車的商業化需要三駕馬車并行,一起行駛在地方政府提供的沃土上。”
謝子聰笑言,馬車就是整車廠、電池廠、能源供應商,沃土就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政策要好,土地不好會把馬蹄子跑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