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對合并協同效應的懷疑并不成立。
野豬在香港狂奔!豬肉消費產品供應商萬洲國際也應感到欣喜。周二晚間,這家中國豬肉生產商公布了業績,其凈利潤較市場預期高10%。第二天,股價也應聲上揚差不多一成。
萬洲國際于2013年成立,由雙匯收購美國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后成立。這宗價值逾70億美元的交易仍是目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的最大交易。這個例子可能并不給同胞帶來鼓舞:它的股價表現并不好。雖然萬洲國際在美國豬肉生產市場占據領先的市場份額(來自競爭對手Tyson Foods的資料),在中國也擁有最大的冷鏈物流網絡,但是,萬洲國際歷盡艱辛才完成股份上市。在2014年,它最終按低雙位數、低于美國同行的市盈率,并在減少集資規模的情況下上市。
估值仍低。即使經過星期三的彈跳,萬洲國際股價仍低于上市價,以2017年市場預測盈利計算,該股的市盈率只有11倍。同業Tyson擁有相似的增長前景、利潤率及回報,對應市盈率則為16倍,而且凈負債對權益比更高。
市場一直質疑萬洲國際以三分之一的溢價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支付。雖然,公司未有量化成本控制的成效,其所稱的“協同效應”目前也只有在中國交叉銷售一些更高質量及更安全的美國產品,但是,合并已帶來切實的益處。公司采用簡化美國業務單位的策略,令占美國經營利潤逾40%的下游業務增長近50個百分點,預計今年還會進一步增長。美國及中國業務的規模均令公司能夠靈活利用價格差,優化利潤率。在中國投資1.25億美元的美國標準包裝肉廠的全年產量也為公司于2016年帶來效益。
如果萬洲國際能夠說服講究食品安全的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前景將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