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沙水產市場,幾名顧客正在市場內挑選生猛海鮮。(資料照片) 記者邵權達 攝
中毒竟致全身癱瘓屬于雪卡毒素中毒 深海魚內臟或容易積聚此毒素
本報訊 (記者涂端玉 通訊員梅枚)八歲的亮亮從小生活在海邊,酷愛吃魚,沒想到就因吃了一條石斑魚的豐富魚卵,竟導致他全身癱瘓。目前經專科治療,亮亮情況有了明顯好轉。專家提醒:臨床來看,在珊瑚魚、老虎斑、東星斑等石斑魚身上,都發生過人食用后雪卡毒素中毒的病例,深海魚內臟較易積聚此毒素,最好少吃魚內臟。一旦魚里藏毒,加熱、冷藏及曬干等辦法皆不能把毒素清除。
4月初,亮亮媽媽在菜市場看到一條大石斑魚的魚卵又大又新鮮,便買回家做菜,亮亮非常喜歡吃。父母認為魚卵蛋白質含量高,也讓亮亮盡量多吃些。可餐后大約半小時,亮亮就出現全身發軟、手腳發麻,接著開始嘔吐,吐完直接躺在家中地板上不省人事。父母立即將他送醫,沒想到剛把亮亮交給醫生,亮亮爸爸也一頭栽地,昏迷不醒,而吃得最少的亮亮媽媽直到夜里十點半才開始嘔吐,但癥狀較輕,很快就康復。四天后亮亮爸爸也恢復如常。
而可憐的亮亮由于吃得最多,年紀又最小,所以中毒頗深,后經ICU深度治療,進行血清置換等方法搶救,還是出現了語言障礙、視物模糊、全身癱瘓、四肢僵硬等癥狀,頭顱CT顯示亮亮患了“缺氧缺血性腦病”。
隨后亮亮被轉送廣州,確診為“雪卡毒素中毒”。針對亮亮的病情,專家給予改善腦循環、抑制腦部炎癥,調節肌張力以及高壓氧、物理康復等多項治療措施,目前其病情有所好轉,現已能說話,視力也獲恢復,正在進一步康復中。
慎食深海魚內臟
接診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兒科神經內分泌?浦魅瘟_向陽副教授介紹,雪卡毒素屬于神經毒素,無色無味,是一種脂溶性毒素,不溶于水、耐熱、不易被胃酸破壞,主要存在于珊瑚魚等深海魚的內臟、肌肉中,尤以內臟中含量最高。“事實上,只要是深海魚,都可能存在雪卡毒素,像珊瑚魚、老虎斑、東星斑、西星斑、杉斑、蘇眉等石斑魚和海豚等,都發現過雪卡毒素中毒的病例。”他說。
據介紹,每公斤體重食用0.5mg的雪卡毒素,就可能導致死亡。“食用雪卡毒素中毒的癥狀一般在食后2小時~10小時出現,開始發病時主要為消化道癥狀,如頭暈、乏力、惡心、嘔吐、四肢麻木等。”專家介紹,食用高濃度的雪卡毒素可能傷害中樞神經系統,嚴重者甚至會因呼吸系統麻痹而死亡。
羅向陽副教授提醒,為安全起見,市民應慎食深海魚的內臟。值得注意的是,雪卡毒素對魚本身不會引致任何病癥,加熱、冷藏及曬干等辦法皆不能把毒素清除。
有市民進食毒帶子后頭暈、嘔吐
高溫烹調難防貝類毒素
本報訊 (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宋莉萍)廣州有市民疑因進食毒帶子頭暈嘔吐。醫生昨天表示,麻痹性貝類毒素集中在貝類肝臟,經高溫烹調難被分解。廣東省衛生廳發布食品安全預警通告,提醒市民近期慎食貝類水產,加工時應將其內臟剔除干凈,并減少食用雙殼貝類海產的頻率。省衛生廳提醒市民,如果食用貝類海產后出現身體不適,請盡快到醫院就診,并保留剩余食物,以便進一步調查和檢驗。
打工仔誤食浸鼠藥豬肉
10多天后才發覺中毒 一度病危
本報訊(記者陸建鑾 攝影曹景榮)19歲的打工仔小徐(見下圖)日前誤食了老板留下浸了老鼠藥的豬肉,10多天后才發覺,致使毒素滲透進血液,一度被下達病危通知書。
“就是一塊豬肉,放在地上,用塑料袋裝著的,看上去沒有異樣。”昨日下午,躺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病床的小徐說。小徐是江蘇人,19歲,平時是在嘉禾黃邊一處小公司給老板陳輝打工。陳輝得知事態嚴重,連夜卷鋪蓋逃跑,手機停機。小徐的家屬已經在嘉禾派出所報案,并且得到了公安機關立案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