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是“陰虛陽亢”的一種表現,而補品多數能助陽氣,孩子攝入后更容易陰陽失調,出現或加劇“陰虛陽亢”的癥狀。因此,家長別隨便給孩子進補
有多家媒體報道武漢、江西、山東等地女嬰被發現有激素檢測超標等早熟癥狀,而這些嬰兒均食用某品牌的奶粉。如今,四五歲女童就來月經或出現乳房發育,在十多年前還屬罕見現象,在今天卻已經并非新鮮事了。
近年來到醫院就診的性早熟患兒有增多趨勢,尤其是暑假就診病人會形成一個“小高峰”,幾乎每天都有新增病例。一個7歲的女孩,乳房已經發育得近似成人一樣,身高已達1.4米多,體胖,陰道還出現了分泌物。引起性早熟的原因比較復雜,環境因素、飲食和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是誘因。
女孩月經早 男孩長喉結
到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看病的性早熟兒童的病情輕重不一。有些只是單純的第二性征發育,有些還伴有肥胖等內分泌疾病。在癥狀表現上,有的女孩早至三四歲就來月經,有的男童四五歲就開始長喉結。
性早熟是指在血液循環中,由于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作用,兒童在正常年齡之前就出現了第二性征的發育。即女孩8歲前出現乳房增大,9歲前長出陰毛和腋毛,10歲前月經來潮和陰蒂增大;男孩在10歲以前出現睪丸突然增大,陰莖突增,喉結突出,聲音低沉,腋毛生長,汗腺和皮脂腺增大,并可能出現第一次射精現象。相對來說,性早熟患兒中女孩的發病率要高于男孩,這可能與女孩對外源性激素更為敏感有關。一般來說,性早熟的發病高峰是六七歲。
多數受外源性激素影響
兒童性早熟有真假之分。人體“掌管”青春發育的調節系統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如果它提前啟動了,人體就出現性腺發育和第二性特征,這是真性的性早熟。一般來說,真性的性早熟是由內分泌疾病引起,在兒童性早熟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假性的性早熟并沒有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啟動和性腺發育,只是第二性征的出現,原因大多數是接觸了外源性激素產生反應。兒童的性早熟絕大部分是假性的,從統計資料上分析占有90%以上。而可能導致兒童接觸了外源性激素存在的情況有:
經常進食用避孕藥或激素飼養的食品,例如用激素喂養的雞鴨等家禽、鱔魚或蝦,這些雞鴨或鱔魚的頭部和頸部含激素最多,盡量少吃。
有些食品雖然是純天然的,種植過程中沒有加入激素,但本身所含雌激素比較高,兒童多吃也增加了性早熟的可能性。這些食品有蜂王漿、花粉、人參等,只適宜體弱成人進補,小兒盡量少吃。還有不少蔬菜水果是反季節上市的,在種植過程中很可能加入激素類物質進行催熟,進食這些食品也可能加劇兒童性早熟。
很多成人的化妝品里可能含有激素,如果給小孩用了也會增加性早熟的機會。同時,父母用的避孕藥如果保管不妥善,被小孩誤服了也會在短期內引起性早熟的癥狀。此外,現在電視、電影、網絡上不乏少兒不宜的成人內容,兒童過多接觸了會造成心理因素上的性刺激,也可能誘發性早熟。
性早熟影響身高無傷智力
孩子的性早熟也可以分為“部分性早熟”和“完全性早熟”,前者可出現乳房增大或者長陰毛等部分第二性特征,對最終身高影響不大;但后者則是骨骼成熟過快、骨骺提前閉合以及內外生殖器都提前成熟,最終的結果是孩子長不高,女孩子身高常不足150厘米,男孩子身高常不足160厘米,明顯比正常人矮小。而對于女孩子來說,性發育提前來臨,例如過早來月經等,意味著性腺功能也會過早衰退,絕經年齡會提前到來,會比同齡人衰老得更快。
除了個子矮小,性早熟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性早熟的孩子在發病初期激素水平快速增長,雖然暫時比同齡兒童長得快、長得高,但心理并不成熟,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體形或第二性特征比周圍小伙伴過早出現而產生不安、恐懼和自卑。
很多家長心存疑慮,擔心孩子性早熟會影響智力發育。其實,這類孩子只是長不高而已,仍然可以健康成長。
切斷外源性激素刺激
如果發現孩子有性早熟的征兆,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盡早帶孩子到醫院確診。醫生會對疑似性早熟的患兒檢查骨齡、性腺功能和激素水平,確定孩子性早熟的病因,根據不同的病因及類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于疾病原因引起的真性的性早熟,當務之急是把疾病治好。如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應立即用藥物抑制性發育,延緩骨骺的閉合;如果是腫瘤所致,則應該馬上切除腫瘤。
對于外源性雌激素攝入過多引起的假性的性早熟,一般來說無需采用藥物,關鍵是讓孩子遠離外源性雌激素。等于是把外來的刺激源切斷,讓孩子的激素水平逐漸恢復正常,第二性特征也可隨之逐漸消退。家長應該多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盡量少碰可能含有激素的食物。但孩子的性早熟癥狀是受外源性激素影響逐步累積的結果,而且這些外源性激素也很難確定來自哪些特定的食物,所以即便是控制了飲食,性早熟癥狀的改善也是個逐步的過程,不應急于求成。
孩子性早熟有跡可循
孩子是否早熟,是有跡可循的。家長平時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孩子進行仔細觀察:
月經早 “報到”:現在女孩子月經初潮一般是在11歲~12歲左右,但若在8歲~9歲之前就提早出現月經,即可判斷為早熟。
乳房早“現形”:注意對孩子的肥胖細加區別,有些胖孩子胸前本來就肉乎乎、松垮垮的,家長誤認為是乳房早發育。其實,只要胸口沒摸到硬結都不算。
睪丸早發育:一般11歲之前的男孩子睪丸的大小跟鵪鶉蛋差不多,如果大似鴿子蛋或小雞蛋,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
身高太突出:如果孩子的個頭在同齡的小朋友中特別突出,甚至要比同齡孩子平均高出半個頭到一個頭,家長可別以為是發育得好太過自豪。因為這也可能是孩子性發育提前的一個征象,最好及早帶孩子到醫院篩查骨齡。
生長高峰提前到:女孩子在9歲之前、男孩子在11歲之前如果突然出現“瘋長”的跡象,比如半年到一年內身高增速比往常每年的平均增速高出許多,這表示孩子的生長高峰提前到來,也是性早熟的表現之一。
如果出現性早熟,進行治療干預一般都要兩年以上才能見效,不但花費大、對孩子的身體有傷害,而且治療效果還未必理想。其實,日常生活中,家長除了多留意孩子身上是否出現上述的“蛛絲馬跡”之外,還可以通過帶孩子到醫院定期篩查骨齡、監測身高增速以及飲食調理來及早發現和避免性早熟。
定期查骨齡:孩子骨齡是臨床主要的篩查標準。一般通過拍片照孩子的左手,觀察跟實際年齡的差異有多大,如果查出來的骨齡比實際年齡早兩歲以上,性早熟的可能性就很大。在孩子3歲左右先查一次骨齡,以明確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是超前還是滯后;而3歲~6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相對穩定期,無明顯異常可以不查,但6歲以上最好每年篩查一次,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有提前發育的苗頭,則應半年篩查一次,再據此進行治療和飲食調理等多種干預。
監測身高增速:身高比同齡的孩子平均高出10厘米以上的要特別注意,千萬別以為是發育得好,說不定已經出現性早熟傾向。有些孩子雖然也只是正常飲食,但從小都比同齡人高,家長要特別留意,如果篩查出其骨齡已大過年齡,若不及時干預的話,孩子長個子的空間可能就有限了。除了篩查標準骨齡,幫助判斷是否性早熟的標準還有“性激素激發試驗”,可以此查明孩子的生長素水平是否出現異常。
少吃含激素食品:很多家長認為,現在從生活的大環境到飼養的小環境,污染都在增大,食品中是否含有激素難以判別。多吃海產品,特別是來自深海的冰鮮魚一般都離污染源較遠。另外,牛、羊、豬等家禽,目前還暫時未發現添加含激素飼料,吃起來相對安全。但像魚子、膏蟹、豆漿這類食品,本身不受污染都相對富含動植物激素,最好讓孩子少吃。
各種補品也是誘發孩子性早熟的元兇,性早熟是“陰虛陽亢”的一種表現,而補品多數能助陽氣,孩子攝入后更容易使陰陽失調,出現或加劇“陰虛陽亢”的癥狀,因此,家長別隨便給孩子進補。
董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