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有美國醫生發現了兩起食用鮭魚(大馬哈魚)之后引起的肌無力和橫紋肌溶解。美國關于吃淡水魚類引起橫紋肌溶解的病例報導比較少,至今共報告了大約23例。其中,發生在路易斯安那的9例,正是由于食用“小龍蝦”導致的。
如今,“麻小”已經成為夏日的“應季食品”。“麻小”配啤酒的路邊檔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成為“街邊一景”。然而,8月23日,《揚子晚報》報出“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龍蝦致肌肉溶解”的報道,再次撥動國人因多次食品安全問題早已繃緊的神經。很快,全國各地的媒體紛紛介入了這一事件的報道,“小龍蝦”很快成為媒體熱詞,新聞評論也紛紛出臺,關于“小龍蝦”的種種舊聞、謠言也都被翻了出來。
那么,以專業眼光分析媒體、網友給出的現有材料,會得一個什么樣的認識呢?不妨來看看松鼠會的各位松鼠是如何立足于專業知識以及科學文獻,對這一事件目前發展狀態的分析。
關于“橫紋肌溶解”: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橫紋肌溶解”盡管名字聽起來很可怕,但這個病其實沒有那么嚴重……雖然是肌細胞破壞,但也不會一下子把肌肉整塊溶掉。有些藥物就會引起肌溶解,例如他汀類的降脂藥,還有一些藥合用增加風險。不過在臨床上發生率并不高,而且只要提醒病人注意流感樣的肌肉痛,再定期查查,一般不會有很大問題。此外,窗敲雨一直覺得橫紋肌溶解這個名字應該改改,不明真相的群眾們第一次聽到時都是驚恐萬分的反應……
肌溶解(rhabdomyolysis)是當肌肉受傷時,肌肉中的一種叫做肌球素(Myoglobin)的蛋白質被釋放出來,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這種蛋白質在腎臟會被過濾,并可能被分解成有毒物質,危害腎臟,這可能就是為啥我們會看到醬油尿。
造成肌溶解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是酗酒、外傷、癲癇、機體過勞、肌肉缺血性萎縮、遺傳原因等等,但某些藥物也可能造成這種病,幾乎每個地方都提到的是降膽固醇藥statins、可卡因、安非他明、海洛因,等等。
也有國外報道提到某些細菌或者病毒可能造成肌溶解。總而言之: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這個疾病。
關于“小龍蝦致肌溶解”:美國曾爆出9個相似案例
從臨床的角度來看,懷疑小龍蝦是有充分理由的。這是從問病史所獲得的最直接可能相關因素啦。因此,現病史大多寫為“進食龍蝦XX小時后,出現XX癥狀”。至于小龍蝦是否真正引起,醫生其實也不能作出合理判斷和解釋。他們此時的任務,大多是對癥治療橫紋肌溶解去了。
當然,這些都是個案報道,很難說明一定由小龍蝦或洗蝦粉引起。
龍蝦中毒引發的肌肉損傷和肌紅蛋白血癥有如下可能原因:1)龍蝦被重金屬污染,2)龍蝦被某種細菌污染,3)龍蝦中還有某種化學物質能抑制線粒體的功能,具體原因等待衛生部的調查。
很可能是龍蝦被某種細菌污染,細菌毒素造成肌紅蛋白血癥,即使是加熱之后,細菌可以被殺死但毒素還在。要檢驗到底是什么毒素,最好是能收集到小龍蝦,然后做分析。
經查,早在2000年,北大一院的袁云醫生就曾經在《健康時報》上撰文,報道過當年北京出現過的一例因在家烹食小龍蝦而導致急性骨骼肌溶解癥的病例。袁云診斷系由“食物中毒引起”,并提及此種情況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其原因至今不清楚”。
對此翻檢資料后發現,2007年,有美國醫生發現了兩起食用鮭魚(大馬哈魚)之后引起的肌無力和橫紋肌溶解。美國關于吃淡水魚類引起橫紋肌溶解的病例報導比較少,至今共報告了大約23例。其中,發生在路易斯安那的9例,正是由于食用“小龍蝦”導致的。
松鼠會梳理了一下目前報道所見的此事脈絡,認為不排除存在這樣的情況:幾個人出現了某種癥狀,回憶起吃過某種食物,認為是龍蝦惹的禍。然后消息傳開,又有其他相似癥狀的人想起也吃過這種食物,于是這種食物就被當作了罪魁禍首。
他認為,目前的復雜之處在于,并非所有吃了小龍蝦的都人出現了癥狀。因此,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性有多種:
1、小部分小龍蝦在生長過程中富集了某些能導致肌溶解的藥物。導致只有吃了這種“有毒小龍蝦”的人不幸中獎。
2、小龍蝦沒有問題,但是有一部分人對小龍蝦嚴重過敏。
3、小龍蝦沒有問題,問題在其它方面。只是出現癥狀的人中有一些吃過小龍蝦被人們關注了,而沒有吃小龍蝦也生病的那些沒有被報道。
所以,準確地說,目前的只能說:小龍蝦嫌疑很大。
關于“洗蝦粉”:草酸檸檬酸不太可能是“肇事者”
草酸(乙二酸)在食物中是廣泛存在,菠菜中就有不少。草酸本身有腐蝕性,但如果量大的話,在進入血液之前就會對人的消化系統產生刺激,迅速導致嘔吐惡心的反應。而目前報道的病人,起初幾小時內并無明顯反應。至于“檸檬酸和亞硫酸鹽”,云無心表示,它們在食品中使用廣泛,應該不會是“兇犯”。
不過從目前報道來看,“洗蝦粉”成分究竟如何、是否還含有其他成分、不同地區的不同產品有沒有成分差異……這些問題尚未有最終檢測結果。因為此物成分不明,所以對“洗蝦粉”本身難以評論。需要做的是:從醫學上找出“橫紋肌溶解”的產生原因;然后檢測洗蝦粉中是否含有那些“嫌疑成分”。
根據常理推測,如果真是“洗蝦粉”作祟,那么其中的“有效成分”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小分子,能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運送到肌肉組織;特異性地對肌肉組織發生作用,但對于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無明顯影響。多數隨同食物發生作用的有毒有害成分都會產生先惡心嘔吐的癥狀,然后才發生其他進一步的作用,所以這種成分應該是一種比較特別的物質。
事實上,如果無法證明“洗蝦粉”是罪魁禍首,那么問題就將更加復雜。
從生產角度看,此類物質一直游離在“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加工助劑”的邊緣,兩者監管力度很不一樣,助劑是不需要在標簽中注明的,但添加劑就必須注明。據說在老版國標里食品加工助劑是隸屬食品添加劑,同級監管的。結果新版里沒提這茬。導致這個“灰色地帶”經常會出些貓膩,主要靠行業自律……
(食品加工助劑:使食品加工能順利進行的各種輔助物質。與食品本身無關。如助濾,澄清,吸附,潤滑,脫色,脫皮,提取溶劑,發酵用營養物質等。一般應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的應規定在食品中的殘留量,其本身亦應為食品級商品。)
(食品添加劑: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克鰲與基因改造和毒素聚集:基因改造與“小龍蝦”無關
●網絡聲音
“駐中國的日軍生化部隊因為要處理大量的尸體……日本人想到了當時日本國內隨處可見的克氏螯蝦(小龍蝦的前身),經過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克氏螯蝦被成批運到日軍駐地,擔任起水體清潔的工作。” (作者不詳)
“這種小龍蝦對有毒水體有極強適應力,喜食腐尸,鉛汞錳鉻砷等毒素在體內積聚到正常值的幾百倍,也不會影響它生存。是典型毒物。”(作者不詳)
●松鼠聲音
食品工程松鼠云無心則覺得,這就是松鼠安婆婆說的“扯淡不好好扯”的典型。原因很簡單,在存在731部隊的那個年代,全世界的生物技術都沒那么牛。即使是現在,改良出這樣的蝦來,也足可以轟動生物界。
媒體松鼠拇姬直接稱呼“小龍蝦”為“克螯”,即其學名“克氏原螯蝦”。他仿照網貼的內容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造句說:“鯰和鱧適應力極強,體內可能會積聚毒素;豬適應力極強,體內可能會積聚毒素;各種野菜適應力極強,體內可能會積聚毒素……”
最后的話
目前,媒體對“小龍蝦-肌溶解”事件的報道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相信,很快食品安全部門也會介入到此事的調查中。以上的討論與分析,都只是立足于目前媒體揭示的種種信息而做出的。科學松鼠會的諸位同仁依然在密切關注此事的發展,并將在進一步信息、檢測結果發布之后,進行剖析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