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徐雅玲
一番關于茅臺“護肝論”的質疑陳詞,將白酒業兩位大佬之間多年來的恩怨袒露無遺。
4月3日,五糧液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集團董事長王國春公開質疑茅臺“護肝論”。他稱,茅臺酒并非剛造出來,但突然間出現一位貴陽某教授研究發現了其保肝、護肝功能,很值得懷疑。“現在很多院士都在造假,別說是貴陽一個教授。”
三天后的4月7日,五糧液董秘彭智輔向本報記者表示,對于某些斷章取義的報道很憤怒。“媒體并沒有客觀反映出當時王總(王國春)說話的客觀背景。”
“現在茅臺很被動。”王國春批駁“護肝論”言論發表之后,一位接近茅臺人士告訴本報記者,“7日早晨茅臺內部開會,決定書面回應該事件。不過,會議結束后,為了不讓事態升級,取消了原計劃。”
截至發稿前,記者致電茅臺相關人士,其手機一直處于盲區狀態。
業界專家袁野則指出,這場貌似荒謬的“口水戰”鬧劇,實際上是引動五糧液大舉向醬香型白酒高端發力的“導火索”,五糧液入侵被茅臺掌控多年的醬香型白酒市場的步伐越來越近。
“口水戰”探源
彭智輔所謂的斷章取義,是指王國春在質疑茅臺“護肝論”前,還有一段小插曲。
4月3日,五糧液的股東大會召開現場。一些投資者對五糧液多年來宣傳策略提出質疑,個別投資者建議五糧液應該學習茅臺‘護肝論’的學術宣傳策略。彭智輔介紹,“王總這才提出自己觀點,稱‘茅臺宣傳它的酒能保肝、護肝,這是很不道德的’。”
事件波及的另外一方,茅臺方面的態度在經歷一波兩折后。據前述接近茅臺人士透露:“之所以最終沒有回應該事件,茅臺是擔心和五糧液之間的‘口水戰’升級,與雙方無益。”
然而,茅臺“護肝論”也非什么新鮮事。早在2004年9月,它就被提出,并且在當年9—11月銷售旺季期間,茅臺借此炒作,收益頗豐。
“雖然此后業界爭議聲不斷,但是茅臺當時提出‘護肝論’是為了迎合消費者保健意識增強,也符合當時市場情況。”曾經分別運營過五糧液和茅臺旗下多個子品牌的貼牌商史鋒告訴本報記者,就連五糧液旗下的子品牌都開始效仿。
據悉,2005年,五糧液子品牌金葉神在華南區提出“相對護肝論”概念,并且短期內成功打開市場。原金葉神策劃總監朱玉增告訴本報記者,五糧液當時是接受“白酒保健”這個概念的。
時至今日,王國春何以持否定態度舊事重提?
朱玉增指出,五糧液雖然在市場份額上遠遠領先茅臺,但茅臺的“護肝論”概念率先炒作成功,“應該算是其一塊心病”。
醉翁何意?
事實上,對于王國春質疑茅臺“護肝論”事件,業界有另外一種看法。
“五糧液蓄謀已久的醬香型白酒正整裝待發,王國春在此刻借炮轟茅臺之機,不排除為產品上市做準備可能。”袁野指出,五糧液該計劃已經準備了6年。
據悉,白酒行業按照釀造工藝和產品口感的不同,可分為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和兼香型四種主流產品。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白酒和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分庭抗禮,成為白酒行業的兩大旗幟性產品。
一位接近五糧液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由于醬香型白酒生產周期較長,位于長江邊的五糧液的窖池早2002年就在為生產醬香型白酒做技術準備。五糧液打算上半年正式推出醬香型白酒,預計將實現1000噸的銷量,其目前的庫存為5000噸,產能規模達2萬噸。
此外,五糧液未來發展戰略的規劃和今年經濟環境的改變,也是加速五糧液醬香型白酒上市的重要成因。
2008年12月,在舉行的五糧液經銷商會及投資者見面會上,五糧液集團總經理唐橋就曾表示,根據五糧液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集團公司將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其中主業應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公司要在堅持“一業為主”的基礎上,做好濃香型白酒品牌的同時,滿足消費者和市場對多酒種的需求。
另據五糧液股東大會提供的中金公司研報顯示,由于今年經濟大環境不景氣,預計五糧液銷售額會出現20%-30%的下滑;同時,控量保價政策的執行使得2008年傳統五糧液酒供應量同比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彭智輔則否認了上述說法,他稱,王國春對茅臺“護肝論”的言論,實際上和其醬香型白酒上市并無關聯。“市場那么大,并不是一兩家就能占得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