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刊發《“衛生筷”不衛生誰來監管?》的報道,引發了消費者對一次性筷子衛生狀況的關注。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在使用“衛生筷” 時存在誤區,超過九成的消費者不知道一次性衛生筷也有保質期,過期的筷子不能繼續使用。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知道一次性筷子有保質期的消費者不到被調查總人數的十分之一,超過90%的消費者在用餐時從來沒想過一次性筷子存在保質期的問題,更沒有人求證餐館提供的一次性筷子是否已經超過保質期。正在餐館用餐的楊小姐表示,很多由餐館提供的一次性筷子根本沒有外包裝,即使有包裝也很簡易,根本沒看到過保質期、生產日期等內容。
不光是消費者,大多數餐飲經營者同樣不清楚一次性筷子有保質期。一家快餐店的老板告訴記者,他從來不知道“衛生筷”有保質期,有關部門在日常檢查中也從來沒檢查過這項內容。
據餐具行業相關專家介紹,根據質檢總局2006年頒布的《食品用包裝容器工具等實施細則》的規定,一次性用品最小包裝單元上應該對產品保質期有所標注,但目前在小包裝上標注保質期以及生產日期的一次性筷子幾乎很難找到,主要原因是一次性筷子在生產領域尚未實施食品安全認證(也就是QS認證體系)。經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質期最多為4個月,一旦過了保質期很可能帶有黃色葡萄菌、大腸桿菌等,而沒有經過消毒的一次性筷子的保質期通常是兩年,超過保質期的筷子往往會出現霉變、微生物超標等問題。如果在一次性筷子上出現非木本色的斑點,在未使用之前潮濕、變形或是有明顯的酸味,都是受污染的標志,不可使用。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衛生筷分會專家曹建全表示,食品包裝容器等食品接觸材料中存在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高溫、高壓環境下或在接觸油脂等有機物質的情況下,會不會析出或遷移到食品中,都是食品安全監管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食品接觸材料行業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問題,容易導致質量安全隱患,因此,對食品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實施市場準入制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