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樂克 本報記者 張 華
近日,媒體對湖北省武漢市餐飲業濫用食品添加劑“一滴香”的真實情況進行披露后,引起廣大消費者的強烈反響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關注。
食品添加劑五花八門
9月4日,記者來到武漢有名的漢正街批發市場,一家調料用品店內,各種瓶瓶罐罐琳瑯滿目,老板打開一瓶粉末,香氣撲鼻而來。“這是味極鮮味素,一般的味精、雞精沒得比。”說完他又拿出一袋“肉餡寶”上寫著:包子、餃子、餛飩餡料專用。他告訴記者,不少做早點生意的人來買,把這種粉末跟肉餡一起攪拌,能增加濃郁的香味。
記者發現,幾乎每家調料店里都出售“肉寶王”,500克一罐,售價50到100元不等。記者詢問店主效果最好的是哪一種,該店主回庫房拿出一瓶“美國肉寶王”:“這一種的滲透力最強,能掩蓋肉的不良氣味,去腥、去苦、去異味,用了之后肉會特別嫩滑。”
廚房是關起門來做事
這些品種繁多的食品添加劑,大都在包裝說明中標明了用量。某品牌的“土雞肉香粉精”建議用量為0.2%~0.3%,某燒烤專用調料標注的參考用量為0.2%~0.4%,某“豬骨濃湯”上標明按成品量的4%~5%酌量添加。而不論這些添加劑的建議用量是否精確,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太多顧忌。青山工業二路一餐館廚師卻向記者透露,就算產品沒問題,不少廚師也都是超量使用的。“為了讓菜和湯特別鮮美,通常都是加量地放,不然炒熟了味道還是不夠濃。”該廚師說。在餐飲企業工作了近10年的楊先生告訴記者,如果是做大魚大肉的菜,添加劑的量絕對少不了;而當天的肉質量若是不好,還要加量。
對此,湖北省烹飪行業協會工作人員介紹,國家出臺的《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對可以使用的食用香料、香精做了明確規定,但食品添加劑的生產、銷售、使用究竟該如何規范,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課題。
使用一滴香應該明示
對于包括一滴香在內形形色色的食品添加劑,湖北省消委會秘書長賈明鄉稱,餐飲商家使用“一滴香”等應該明示,目前餐飲企業在給顧客的菜單上只會標明是何種湯,而沒有寫明添加“一滴香”等合成香料。賈明鄉認為,餐飲企業用合成香料調制成高湯味道的鍋底,冒充高湯,這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事實上,新近曝光的“一滴香”只是餐飲企業使用的數百種添加劑中的一種,還有大量食品添加劑在暗中使用,只是消費者不知道而已。對于記者實地暗訪獲得的信息,比如肉餡寶、辣椒素以及豆漿香精等,武漢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只要是取得國家生產許可證的食品添加劑,都可以依據相關標準進行使用。問題的關鍵不僅僅是“一滴香”等是否有質量問題,還在于企業在使用時應該向消費者明示。”
今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等新法規,明文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需要向消費者明示,例如目前在飲料、紅酒等產品標簽上已經標注出所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具體化學名稱,但是目前各地頻頻使用添加劑的餐飲行業,并未對外明示。
香料標準缺失嚴重
記者從湖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了解到,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家食品工業分類有共計1097種可以使用的食品香料,但香料類產品有標準的僅42個,香精類標準有兩個。1000多種香料,僅有幾十個產品標準,不到總量的4%,這嚴重影響了香精香料行業的發展,產品質量自然存在安全隱患。
據介紹,合成香料是一個純粹的化學過程,產生有毒有害副產物在所難免,如果沒有產品標準,很難控制產品品質以及安全。天然香料在提取過程中也大量使用化工產品作為溶劑,包括一些致癌物質,如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如果沒有產品標準的科學規范,這些提取劑殘留就沒有界定,可多可少,受危害的最終還是消費者。
此外,相關標準都“太老了”,現有的標準除了乙基麥芽酚(GB12487-2004)是近期的外,其他都已經十幾年了。如天然薄荷腦(GB3862-1983)以及香蘭素(GB3861-1983)等的標準已經20多年,按照標準一般3年就要更新的國際慣例,香精香料的標準遠遠超期服役。
因此,“一滴香”等食品添加劑生產環節的標準過時,使用環節的標準落空,才導致餐飲行業種種亂象層出不窮。如何從根本上對上述問題加以治理,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治本之策。《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