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祝玲 孫財元 王鳳梅 實習生 王良偉 王叢維 報道
42歲的張女士最近為家中的早餐犯了難,以前給家人準備的早餐都是面包和牛奶,現在她每天得早起去早餐攤買豆漿和饅頭,可那種杯裝豆漿買回來一喝,感覺淡得很,基本就是糖加水。
“雖說價錢不貴,可這種味道實在太差了,跟以前的豆漿沒法比,更別談營養價值了。 ”張女士覺得以前吃豆漿的感覺沒了,更讓她覺得難過的是,“我們在牛奶上輸了誠信,現在大家去喝豆漿,怎么連杯小小的豆漿也這么讓人失望? ”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小商販在銷售杯裝豆漿中,摻水非常普遍,很多市民都反映豆漿味道越來越淡,無奈之下,不少家庭選擇自己加工。
【市民投訴】
豆漿淡如水
家住閔行區的董先生每天晨練后,就到附近買早點?吹揭患艺幵绮瓦B鎖店前排長隊,他便轉到旁邊一家早點攤,在攤上買了兩杯豆漿,都是那種使用封口機封口的杯裝豆漿。摸摸有些熱,想來是新磨的豆漿,可吸管插進去一喝,便覺得味淡如水,除了糖味,幾乎就是一杯白水。董先生忍著喝到最后,竟然有些殘渣一樣的沉淀物吸到嘴里,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怪味,董先生把半杯豆漿扔到垃圾桶了。
“這實在是浪費,雖然一杯只有一元錢,但實在讓人喝不去。”董先生氣憤地說,他一直喜歡豆制品,豆漿也是其中之一,平時工作忙,他一般選擇泡豆粉,但總覺得新磨的豆漿味道最上乘的,有機會總會買一杯喝。
“現在的豆漿越來越稀,不過很多攤點的味道都不一樣,有的稍微好點,有的差很多,有的喝到最后還能看到杯底有未化開的糖粒。”董先生說,早就知道豆漿里摻水,但沒想到現在摻得已經快成水了。
【記者調查】
早點攤買來豆漿包裝味道各不同
記者日前早晨分別到一些早餐攤點買了幾杯豆漿。早晨7點左右,在黃浦區、閔行區、松江區等一些早點攤前,記者看到很多早點攤都很簡單,有的是從餐飲店里“挖”出一塊地方賣早點,雖然大餅、油條也是熱氣騰騰,可是豆漿大多溫吞吞。
記者買了一些“來一杯”豆漿,杯子捏在手里非常軟,有的封口并沒有封牢,豆漿從縫隙處溢了出來。為了更好地體驗各種豆漿的不同,記者到正規早點攤及超市同樣購買了一些正規品牌的豆漿產品,發現兩者在包裝上就有顯著不同。超市里的包裝袋明顯厚得多,拿在手里很有質感,包裝上還標注了蛋白質等物質含量。
在味道上,正規企業的豆漿味道純,沒有豆腥氣,而一些不正規早點攤的豆漿則甜水味比較重,豆漿味淡。市民趙先生說:“現在買早點雖然知道要找正規廠家,可是正規早餐點畢竟少,論方便還是路邊攤。 ”
【權威檢測】
隨手購買“路邊豆漿”細菌嚴重超標
豆漿為何淡如水,其中都含哪些成分?老百姓每天早晨食用的豆漿是否安全可靠?近日,記者分別在黃浦區、閔行區、松江區等區采集了6杯新鮮豆漿,送往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唯一指定豆制品供應企業的食品質量檢測室,委托食品工程師對其檢測。
兩天后,檢測報告出爐,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在路邊攤購買的三種杯裝豆漿菌落總數均嚴重超標。“送過來時都是剛出爐的熱豆漿,大腸菌經高溫可以消滅。而菌落總數卻嚴重超標,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菌落總數會呈幾何式增長。”食品工程師唐學軍說,豆漿行業的菌落總數參考值為≤750cfu/g (每毫升菌液中含有的單細胞),其中有兩件樣品菌落總數竟然高達1萬多cfu/g。
唐學軍說,報告中顯示所有產品固體物含量均符合行業參考數,但并不能單看固體物含量,要結合蛋白質含量一起看。行業專家都知道,如果固體含量符合≥4.0g/100ml這個標準,蛋白質含量也一定符合≥2.0g/100ml這個標準。從報告的數據看,除了超市購買的豆漿與這個邏輯吻合外,其他5種均不符合標準。那么這些豆漿中的固體物含量為何會這么高呢?唐學均說,行業內的人都知道,里面摻雜了淀粉、糖或其他固體物,即業內人士所說“豆漿摻假”。
豆漿對比試驗
序號
1234567
樣品名稱
路邊杯裝豆漿(閔行區買)路邊杯裝豆漿(松江區買)路邊杯裝豆漿(黃浦區買)某桂林米粉店購買豆漿路邊杯裝豆漿(山東路攤販買)某正規品牌豆漿行業標準參考值*
大腸菌群(MPN/100g)
。30430<30<30<30<30≤40
菌落總數(cfu/g)
213501275001004501975010≤750
總固形物(g/100ml)
6.98.05.89.05.28.0≥4.0
蛋白質(g/100g)
1.451.321.481.211.032.53≥2.0
*行業標準參考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2132—2008植物蛋白飲料 豆奶(豆漿)和豆奶飲料的內容執行
【晚報提醒】
如何辨別好豆漿
一、看外觀。優質豆漿應為乳白略帶黃色,做好后倒入碗中有粘稠感,略涼時表面有一層油皮,這樣的豆漿濃度高、徹底熟透。反之,則為劣質豆漿。
二、聞氣味。豆漿做好后,優質豆漿有一股濃濃的豆香,而劣質豆漿則為一股令人不舒服的豆腥味,沒煮熟,喝了易導致腹瀉、嘔吐。
三、品味道。若喝起來豆香濃郁、濃度高、口感爽滑,并略帶一股淡淡的甜味,即為優質鮮豆漿。若喝起來有糊味,口感不佳,有粗澀感,且其味淡如水,則為劣質豆漿。
四、察操作。用豆漿機做豆漿時,第一次碎豆后白漿很快溶入水中,直達杯體底部,說明豆子粉碎效果好,出漿率高,做出的豆漿濃度高。若第一次碎豆后白漿不能到達杯體底部,底部仍是清水,則說明粉碎效果差,做出的豆漿效果不佳。
自制豆漿沸水煮熟
現在,很多家庭開始自制豆漿。專家提醒,原料選擇不慎重和加工工藝不過關是導致自制豆漿不合格的重要原因。豆類的酶和抗營養因子等物質必須要經過100℃以上的高溫,并持續煮沸一定的時間才能殺滅。
【業內人士曝光】
1公斤黃豆摻水10公斤“拔高”利潤
任何產品的摻雜摻假,追究到底無外乎是暴利驅動。昨日,從事豆制品行業40多年的老專家王春潔說,豆漿的生產是有一定標準的,怎樣選料、摻水比重都有嚴格規定,無證攤販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么嚴格。
豆漿含有高纖維,是普通老百姓喜愛的早餐飲品,每天清晨,隨便在哪一條街巷、哪一家早餐店里幾乎都有豆漿出售。
“豆漿味淡了,肯定是水加多了,一般正規品牌企業的標準是1公斤黃豆與四五公斤的水進行磨制,非正規的就難說了,有的是1公斤黃豆與9公斤水,甚至10公斤水。 ”王春潔說,摻水多了,利潤也就高了。早餐市場上,一杯純正豆漿的成本價在7毛左右,摻大量水后,一杯豆漿的成本可能連2毛錢也沒有。按照一杯豆漿1元錢計算,每杯豆漿就可多賺5毛錢,如此高的利潤,使一些早餐攤販不惜大量摻水。
“摻水豆漿只是無證商販控制成本的一種手段,不少人還專門選購一些低價陳化大豆(3461,-182.00,-5.00%,吧)制作成豆漿。”王春潔說,一些不法商販選用一些陳化、變質的大豆,而這些大豆經過熬制,添加白砂糖后,消費者難以分辨。而摻入霉變或陳化的大豆加工成的豆漿,可能產生黃曲霉素,是公認的強致癌物之一。
王春潔說,無證豆漿作坊,根本不具備生產的設備和工藝,在生產中會產生大量泡沫,口感也極差,為消除豆漿的泡沫和改變口味,生產人員則會超標使用“殺泡大王”清除泡沫。這是一種顆粒狀添加劑,使用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比例,而小作坊主往往隨意添加。
【正規企業】
豆漿生產要經多道工藝
“正規企業的豆漿生產應經過多道工藝,從原料采購、工廠設施、衛生管理到加工工藝、成品貯藏和運輸條件等都有一整套規范而完善的要求,產品在投放市場前還要經過多項相關檢測,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 ”旭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衛列說,正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有先進的制作企業,不會產生類似自制豆漿中的泡沫,絕對不會添加任何消泡劑,徹底杜絕了消泡劑這一普遍存在于自制豆漿中的毒瘤對消費者的潛在危害。
上海目前一些正規早餐銷售點的豆漿,市民可以放心飲用。上海知名早餐品牌上海巴比餐飲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嚴曉勇認為,豆漿銷售一直是早點銷售中的重要項目,最近需求量直線上漲,他們所選用的豆漿生產廠家都經過嚴格比較篩選,所有的豆漿供應企業都有自己的實驗室,每批產品要有留樣。
“正因為需求量大,所以我們才更重視,豆漿若沒有煮沸,會導致中毒,這對食品企業也是致命的。 ”嚴曉勇表示,現在他們也在面臨街邊攤販的排擠,但上海很多商務區地段的房租太貴,正規早餐店鋪難以生存,這也給很多不正規早餐點售劣質產品制造了機會。
【質監專家建議】
不買路邊“三無”豆漿
記者就有關街頭路邊的小販出售加水過量的豆漿這一現象采訪本市質監部門專家,有關質監專家建議,消費者不要購買街頭路邊出售的既無商標又無廠址廠名的“三無”豆漿。
目前上海質監部門已對本市正規的食品生產企業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質量監督監管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本市銷售和生產企業進行質量抽查。對本市食品生產企業都有強制性的產品質量標準,從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到企業標準,無標準食品生產廠家將不允許其投產。即使是新產品,還沒有建立國家標準,上海質監也會按照地方標準、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進行監督監管。
消費者萬一發現自己選購的食品質量有問題,還可打市質監局的“12365”質量投訴舉報電話或“12315”消保委的投訴電話。由于正規食品外包裝上面有廠址廠名商標電話等,很容易找到生產廠家追究責任。街頭路邊小販出售的 “三無”食品,質量沒保證,發生質量問題消費者還找不到責任人或生產廠家。所以“三無”豆漿堅決不能買不能食用。
【晚報評論】
早餐喝什么,決定權在你
□施平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飯吃飽吃好,一天才有力氣。即使在牛奶沒出問題的時候,豆漿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早餐飲品之一,因為它不僅富有蛋白質、口感適合中國人,關鍵是廉價。
報社食堂里也有豆漿和牛奶,一杯豆漿只要3毛錢,大概跟成本價差不多,廣受歡迎。而在報社門前的蛋餅攤上,一杯封裝豆漿賣1元錢,也不能算貴,就在幾步路外的便利店內,有品牌的豆漿在2元以上,但不管哪一種豆漿,都比牛奶便宜得多。面對價格不同的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還是1元一杯的路邊豆漿。
實際上,上海市民吃慣了街頭出產、價廉物美的“四大金剛”,所不同的是,老早是街坊飲食店一統天下,現在是流動攤販、飲食店、便利店三足鼎立。一般情況下,有固定營業地點的飲食店、便利店不太會弄虛作假、偷工減料,最容易買到黑心豆漿的還是在流動攤販這里。對于市場管理者來說,流動攤販也是最難管理的,他們多數非法經營、居無定所、轉移迅速,也因此敢于鋌而走險,謀求份外的利潤。
對此,如何改進措施、加強管理自然是管理者的責任,但如果大家都只選擇最便宜的豆漿,那么大概認真做好豆漿的商家會越來越少。作為消費者,雖然都希望買到便宜而又營養的豆漿,但為了自己的健康考慮,購買吃進肚子的東西,還是應當盡量選擇信得過,出了問題能夠追究得到的店家。這不僅僅善待自己的身體,也是用行動在配合管理者,把市場中的“偽幣”驅逐出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喝到真正價廉物美的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