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的近郊鄉土旅游火爆非常。一些旅游業內人士呼吁:鄉村旅游目前魚龍混雜,數百億元市場潛力亟待相關部門的規范。
2小時半徑:鄉村游潛力巨大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很多旅游者都選擇了“農家游”“鄉土游”“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
記者在被譽為“世界第五長壽之鄉”的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采訪時發現,隨著百色—南寧高速公路的貫通,巴馬通往南寧的時間從原來5個小時縮短到3個多小時,以長壽和健康養生為核心的鄉村旅游市場正被越來越多的游客所關注。
蘇州大學區域經濟發展博士曾凡貞認為,目前鄉村旅游已經開始遍及我國所有地區。從旅游時間上看,鄉村游的范圍應該是2小時—3小時的出游半徑,這種旅游方式的存在將大大豐富我國居民休閑娛樂的需求。他預計,鄉村游在未來3年—5年時間里,蘊藏著數百億元的市場潛力。
旅游休閑專家認為,我國旅游資源大多集中在農村、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已較完備,具備了開發旅游產業的條件。目前鄉村游已遍布全國廣大農村地區,各地因地制宜,創造了包括城郊休閑度假、少數民族村寨游、農業生產體驗在內的多種鄉村旅游模式。
“農家樂”暗藏三重危機
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由于我國旅游、質檢、衛生、交通等諸多部門缺少對“農家樂”“農家游”的監管引導,這類短途旅游暗藏三重危機。
——食品安全危機。
不少旅游者比較樂于成群結隊地在旅游中選擇“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一些旅游者甚至現場購買農民還在飼養的豬、牛、羊、狗等牲口,要求農戶現場宰殺后集體大快朵頤。
常年從事醫療衛生監管工作的專家金志仁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隱藏著不小的問題:現場宰殺的牲口很少經過檢驗檢疫部門的檢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甚至農戶也無法分辨出來。而農戶家中的碗筷也缺乏正規的消毒措施,沒有衛生防疫部門的監管,很難達到與大城市相提并論的消費要求。
——景區安全危機。
從廣西東興的榕樹頭海鮮點,到桂林周邊縣區蓬勃興起的小型旅游景區……旅游者所到之處,幾乎都會面臨著實實在在的停車難問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鄉村游客旅游歸來,都在抱怨景區停車難,停車場缺乏安全保衛人員。
“‘農家游’不少景區是村集體或者鄉鎮自行開發的,旅游景區的設置、安全設施的規劃甚至最基本的導向牌都沒有,讓游客進入其中就像是無頭蒼蠅瞎轉悠,人流量大的時候特別危險。”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從事旅游開發的行家葉梓民說。
——服務提升危機。
點的菜兩三小時都沒上來,車被堵住好幾個小時找不到堵車的車主,山上的猴子被說是自家養的卻頻頻襲擊游客……這些看似“樂趣”的經歷,給不少有過鄉村游的客人心里“添堵”。
曾凡貞認為,鄉村游發展了五六年時間,服務提升依然是最大難題。城鄉之間的價值觀念、文化差距,導致鄉村游在旅游資源優勢顯現的同時,服務“短腿”也在不斷凸現。他說:“國際旅游業界公認,超過80%的旅游利潤來自‘回頭客’,而目前我國鄉村游這一比例甚至不到10%。這樣的狀況值得反思。”
監管亟待到位 市場仍需規范
鄉村旅游從總體上看還是一個尚未規范、管理滯后的市場。一方面,鄉村游服務質量和游客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現行的旅游行政管理規定,也限制了鄉村游向組織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專家認為,鄉村游由于游客參與性、體驗性強,服務價格低廉,深受城市居民歡迎。但鄉村游市場卻仍是一個尚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缺乏管理的市場,活動單一、規模較小、組織較松散,這些瓶頸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應從幾個方面進行監管和規范,促進市場穩定發展。
組織推動。包括景區推動,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吸收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
政府推動。由政府主導進行鄉村旅游的規劃設計,投入資金,開發核心景區景點,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引導農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
公司推動。即“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指導、組織村民開展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活動。
精心規劃,強化監管。注重整體性和連續性,充分考慮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特性,避免盲目發展。抓好規劃落實,政府不僅應投入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更應將此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同時監管好每一個鄉村旅游的細枝末節,強化對旅游從業人員和鄉村旅游集體的培養。
突出特色和自身優勢。比如突出鄉村的傳統文化優勢,挖掘古村、古鎮的文化內涵,包裝具有特色的傳統鄉土工藝技術;突出體現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飾、飲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動的設計等方面,盡可能體現出民族風貌、風情、習俗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