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臨長江、南接鄱陽湖的廬山,主峰高聳入云,海拔1474米,群峰挺秀,林木茂密,泉水密布,云蒸霞蔚。文人墨客爭相詠嘆此山曰:“廬山秀美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十大名茶之一的“廬山云霧”正產于這座名山里,古人將廬山云霧稱為“聞林茶”,宋朝時它又被奉為“貢茶”。到了明代,因廬山的茶樹生長在云霧繚繞的山腰間而得名“廬山云霧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廬山云霧茶是綠茶中的精品,其優點顯而易見——綠潤多毫,條紋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幾百年來,它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8個字而享有盛名。
好山好水育好茶
廬山云霧茶的主要產區在海拔800米以上,包括含鄱口、五老峰、漢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這里由于江湖水汽蒸騰而形成云霧,常年云海茫茫,一年中有霧的日子可達195天之多。由于這里升溫比較遲緩,因此茶樹萌發多在谷雨后,即4月下旬至5月初。又由于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因此造就了云霧茶的獨特品質。尤其是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云霧不散,所產之茶為最佳。廬山山好、水好、茶也香,自古就有“峰奇山秀茶香”之說,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其滋味更加香醇可口。
好水出好茶,好茶多出在海拔高、溫差大、空氣濕潤的環境中。廬山雖地處江南,但由于海拔高,冬季來臨時經常產生“雨凇”和“霧凇”等現象,這種季節溫差的變化和強紫外線的照射,恰利于茶樹體內芳香物質的合成,從而奠定了高山出好茶的內在因素。所以,廬山云霧茶中含有較多的單寧、芳香油類和多種維生素。加工好的“廬山云霧”,一芽一葉,色澤翠綠。浸泡出的茶湯中,含有大量茶多酚和浸出物,高香持久。
廬山種茶歷史久遠,相傳始于晉代。據《廬山志》記載,在距今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當時廬山有梵宮寺院300多座,當時的僧人已經開始在廬山種植茶葉,據《廬山乃志》記載:“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植。”當時,這里位于廬山漢陽峰下,叫做康王谷。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被后人尊為茶圣的西江人士陸羽來到了這里,用這里的泉水烹煮茶湯,發現這兒的水用來煮茶,味道鮮香。后人在《茶經》中看到了他當時的記錄,陸羽將天下評為二十水,其中廬山康王谷的泉水位居第一。名茶與好水相輔相成。廬山茶的品質,正是得益于廬山的自然環境和山間的泉水才越顯高貴。而漢陽峰下這康王谷的水,卻是因廬山中有了好茶才出名的。
相傳,廬山云霧茶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后來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他曾以自種之茶款待好友,常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到了唐代,廬山之茶已很出名了。“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游。”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廬山香爐峰下辟園植茶種藥時寫下的名句。峰奇、山秀、茶香——廬山云霧,是美景之外,大自然賜予人們的另一件珍貴禮物。
名茶結緣花果山
廬山之名來自民間傳說,相傳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7人,結廬隱居于此,后來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這里“春山如夢,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充滿了神話色彩。關于云霧茶的身世,也有這么一段輕松有趣的傳說,還和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呢。
美猴王孫悟空在花果山的時候,逍遙快活,每日仙桃、瓜果、美酒不斷。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于是一個筋斗翻上云霄,駕著五彩祥云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經成熟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該如何采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唧唧喳喳地問他要干什么,孫悟空回答說:“我那花果山雖好,卻遺憾沒有茶樹,想采摘一些茶籽帶去,但不知如何能采得。”眾鳥聽后自告奮勇說:“不如我們來幫你采種吧。”于是它們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里,一只只銜了茶籽,朝美麗的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們嘴里銜著茶籽,穿云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不停地朝前飛去。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的美妙景色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然情不自禁地唱起歌兒了。這么一來,其他鳥兒也就跟著唱和起來。結果,茶籽便從它們嘴里掉落了下來,一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巖隙之中。從此,云霧繚繞的廬山便生長出一株株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云霧茶了。
傳說雖是傳說,卻也生動傳達了人們對于廬山云霧的珍愛之情。朱德曾經寫下一首性情豪放的詩來贊美廬山云霧茶:“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廬山霧茶得到了迅速發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異。現有茶園5000余畝,分布在整個廬山的漢陽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徑、天橋、修靜庵、中安、捉馬嶺、海會寺、帥家、化城山、青山、通遠、八仙庵、馬尾水、高壟、威家、蓮花洞、龍門溝、賽陽、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因終日云霧不散,茶葉品質最好。
飲出廬山真面目
茶乃山之精髓所在,更是靈性的象征。透過云霧茶,我們也可以霧里看花,讀出此地的種種文化特色來。
廬山云霧維系了一念茶禪相通的緣分,廬山云霧能夠發揚光大,有賴于護山守寺的佛門弟子精心呵護、一脈傳承。
廬山云霧還代表著廬山人熱情坦率的待客之道,以及21世紀人們的健康理念。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文明辦曾向全山人民發出倡議:全山干部職工和居民在旅游接待、家庭聚餐、朋友聚會的時候少勸酒,多飲茶,用文明健康的方式款待賓朋好友。廬山總工會也編印出《文明、科學、健康》手冊,發放給每一位干部職工。廬山管理局領導率先垂范在生活、接待中不勸酒,多飲茶。同時,結合廬山特點將廬山云霧茶作為“一品飲”推薦給來山中旅游的中外友人。
事實證明,廬山云霧茶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怡神解瀉、幫助消化、殺菌解毒、防止腸胃感染、增加抗壞血病等功能,并因此而一舉揚名中外。自1971年開始,廬山云霧開始遠銷日本、德國、南朝鮮、美國、英國等地,深受各國消費者好評,成為常年供不應求的高檔商品。“幸飲廬山云霧茶,更識廬山真面目”,這詩一般的贊譽,足以說明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
廬山云霧茶需在清明節前后開始采摘。清明之前所采的“明前茶”尤為珍貴。此時大地剛剛回暖,茶芽非常稚嫩。《廬山志》中廖雨《采茶謠》中記錄了“明前茶”的采制:“常年采茶早,今年采茶遲。四月寒風吹,石圃云根凍,護香香一絲……”。采回的嫩芽必須在當天進行處理,要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理條、烘干等多道加工工序。茶農加工一公斤成茶,大約需要10萬多個鮮嫩的芽頭。 同時,廬山云霧茶的制作方法,也在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發展而不斷改進。鮮葉原料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度為3厘米左右。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條、搓條、揀剔、提毫、烘干等9道工序。
殺青在鐵鍋中進行,鍋溫160~180℃,投入鮮葉量為0.5公斤左右,時間約3~5分鐘;殺青葉出鍋后即行抖散,防止芽葉黃變。揉捻在圓簸箕內用雙手回轉滾揉,成條后,再行抖散。炒二青、理條和搓條均在鍋中進行,邊炒干,邊成條,炒至茶葉八成干時,略加揀剔,即將茶葉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將茶和相互摩擦,使芽葉中的茸毛堅起,白毫顯露,這個過程,叫做提毫”。最后將茶葉烘干,待茶葉用手捻能成粉末,含水量達6%時下烘,稍經攤涼,裝罐收藏。
制作好的云霧茶品質特征為:外形條索緊結重實,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綠;香氣芬芳、高長、銳鮮;湯色綠而透明;滋味爽快,濃醇鮮甘;葉底嫩綠微黃,鮮明,柔軟舒展。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后回甘香綿。仔細品嘗,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其韻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