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在整治行動中,結合當地特色食品產業發展,一地一策,扶持產業發展,探索出5種監管新模式。
一、孝感麻糖米酒“工業園區”集中生產模式。孝感麻糖米酒為傳統地方特產,生產廠家曾達130余家,污水橫流,質量不穩。為規范管理,孝感市孝南區劃拔50多畝土地集中組建孝感麻糖工業園, 28家企業通過了食品生產許可證,獲證的企業按照麻糖地方標準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現每家企業正以年均創利稅4.5萬元的速度穩步發展。
二、全國“豆腐之鄉”流動監管模式。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是全國聞名的“豆腐之鄉”,全鎮2.8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豆制加工,在整治中,一是將“致全鎮食品加工業業主的公開信”,寄往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豆腐郎”,二是建立3.5萬畝的優質無公害黃豆生產基地,實行科學種植,嚴禁使用有殘留的有機磷農藥,保證食品質量;三是建好外出黨員支部,實施組織監管;四是建好“一會一社”,實施行業監管。 “石牌鎮豆制品行業協會”和“石牌鎮豆制品加工農民合作社”網絡各大中城市“豆腐郎”, 實施行業標準管理。
三、“云夢魚面”小作坊聯合模式。湖北云夢縣魚面生產廠家11戶,手工制作,無標準,銷量規模都小,云夢縣云夢縣質監局組織實行統一標準,規范工藝,保證質量,聯合經營。現組建“云夢縣夢云魚面開發中心”,正在申報食品生產許可證。
四、“大悟茶葉”五統一協會監管模式。湖北大悟縣現有大小茶葉作坊130余家,茶園近2萬畝,種植戶1000多戶,規模小,布局分散,管理落后,自主品牌少,品種單一,產量小,品質不高,質量意識不強等問題。政府組織當地地已取證企業為龍頭,廣泛吸納規模較小,不具備取證條件的生產、經營戶,從種植到收購實行“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鮮葉收購、統一檢驗、統一取證”五統一,將其生產經營納入茶葉產業協會和骨干企業一并取證,形成了一個平均年產值1900多萬元,年利潤近100萬元,種植面積近6千畝的企業,正帶動700多家加工點和種植戶。
五、“安陸百花菜”統一種植模式。以2007年獲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安陸市唐宋百花食品有限公司牽頭,吸納當地4000多農戶,統一種植,統一施肥,統一標準,統一白花菜收購,統一規范操作加工,生產的“唐宋”牌百花菜,該公司牽頭已申報農業標準化示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