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食品安全是全球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中國從一些國家進口產品,自然也會遇到質量安全的問題。”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并不否認我國出口食品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問題的原因既有不法企業非法出口造成的,也有因企業質量安全控制不嚴造成的,事實上,中美間每年商品貿易額高達數千億美元,發現問題的商品實屬個別。
李長江用下列數字進行了說明:今年上半年,中國從日本進口食品的合格率是98.9%,從歐盟進口的食品合格率是98.8%,從美國進口食品合格率是99.3%。而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食品合格率是99.1%,出口到歐盟和日本的產品合格率是99.8%。此前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去年中國輸往日本食品的抽查合格率達到99.42%,不僅超過日本進口食品的抽檢合格率99.21%,而且超過了美國、歐洲輸日食品的抽檢合格率。
數據顯示,各國食品的被抽檢率排名依次為:中國為15.7%;泰國為14.7%;韓國為13.7%;美國為9.7%;法國為2.8%;澳大利亞為2.7%。日本進口食品中不合格率排名依次為:美國為1.31%;歐洲為0.62%;中國為0.58%。
同時,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到2006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別是99%、99%、99.2%,平均合格率高于99%。而這三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合格率分別是99.02%、98.85%和99.08%。3組數字說明,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食品合格率要高于美國對中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
個案
不應波及中國全部出口產品
數月前,美國宣布從中國進口的寵物食品有毒,此后,中國出口的牙膏在美國因被查出含二甘醇而停售,美方暫停中國5種水產品的進口……美媒體對中國的食品安全進行了大量報道,認為中國食品不安全。
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也不否認我國出口食品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問題的原因既有不法企業非法出口造成的,也有因企業質量安全控制不嚴造成的。據了解,國家質檢總局已對退回的食品逐批進行了核查,結果表明,發生的問題都屬于個案問題,比如像毒飼料的問題,是個別不法企業的非法行為。對于這些非法經營的企業,已經采取了嚴厲的措施,查實一批處罰一批。
商務部發言人王新培也同時表示,個別出口產品存在的問題不應波及中國全部出口產品。王新培表示,近年來中國出口市場健康發展,2006年出口金額達到了萬億美元。在如此大量的產品出口中,每一筆合同都是進口商和中國出口商經過在規格、質量等各個方面的認真討論達成共識的條件下實現的。應該說,中國出口的產品質量符合進口商的要求和進口國關于質量的規定,而且都經過法定的檢驗。中國的出口產品整體上是被進口國的經銷商和當地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的。因此,總體上講,中國產品的出口不會受到個別商品的影響。
標準
完善標準體系建設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食品安全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好轉。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建立了標準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制定了食品安全標準中長期發展規劃,著手解決食品安全標準之間存在的交叉重復、層次不清等問題。國家質檢總局已會同有關部門對1萬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及14萬多項企業標準進行了清理,廢止了53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并對現有的2463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進行了修訂,新制定國家標準200多項。
在食品認證工作方面,基本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食品、農產品認證認可體系,建立了飼料產品認證、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食品質量(酒類)認證、綠色市場認證等多種形式的食品、農產品認證制度。據介紹,目前有機產品認證面積已達230萬公頃,已進入世界前10位;18個試點省的286家出口企業及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已開展了認證試點工作;2843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了HACCP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獲證企業達到13000家。
合作
加強溝通共同面對食品安全
繼歐盟、日本、美國等負責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官員相繼訪華之后,中歐工業品安全合作年會和WTO/TBT磋商機制第六次全會、第三次中美食品安全會議、中歐食品和消費品安全聯合委員會第二次全會、第二次中丹食品安全大會及第二次中美消費品安全峰會等會議也將于今年下半年陸續召開。由此不難看出,中國政府正以積極的態度,就全球共同面對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與各國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8月1至3日,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部長特使-部長辦公室主任麥考恩一行6人應邀對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進行了訪問并舉行了雙邊會談,重點就近期雙邊食品安全問題坦誠地交換了意見,就中美之間強化食品等產品安全領域的合作進行了務實的討論。
與此同時,國家質檢總局與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正在積極磋商建立中美消費品安全質量信息交換機制,同美國環保署在消費品環保領域的合作機制與合作協議也正在討論當中。今年9月中美雙方還將在美國馬里蘭州的貝塞斯達市舉辦第二次中美消費品安全峰會,繼續深化消費品安全合作。
除此之外,近些年來,國家質檢總局與日本、韓國、歐盟及其成員國等,在消費品安全領域內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與溝通機制,并先后與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日本、韓國、蒙古、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歐盟及其多個成員國建立了食品安全合作機制。
措施
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目前,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同時建立了一套加強產品質量,特別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工作機制。
一是實行了市場準入制度,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的產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即進行生產許可證的管理,實行強制性的認證管理。二是實行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制度,每年對重要的產品、敏感的產品實行國家監督抽查,抽查結果向社會公布,向媒體公布。三是實行嚴格的產品出廠的檢驗制度,確保進入流通環節的產品質量的安全。四是產品進入到流通環節,發現有缺陷、不合格的,實行缺陷產品召回制度。通過這一系列的制度確保產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
目前國家質檢總局正在加大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建設,這個網從產品出廠的時刻到進入到消費者的手中,全過程追蹤產品的質量,發現假冒偽劣產品立刻可以查詢,可以投訴和索賠。
據了解,國家質檢總局自2001年以來,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食品安全監管的工作機制。在市場準入制度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嚴格實施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并將在今年完成全部準入工作。據介紹,截至去年年底,所有28大類525種食品已全部實施了市場準入制度。到今年6月底,國家質檢總局共向生產企業頒發了104700多張食品生產許可證。目前獲證企業食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同類食品的90%以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米、面、油、醬油、醋等基本食品在實施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后,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1.4%,比實施市場準入前提高了31.5%。國家質檢總局還加快推進了食品用包裝、容器、工具等7類食品相關產品的市場準入工作,目前共對2386家食品相關產品生產企業發放了生產許可證。
與此同時,國家質檢總局將食品類產品列為國家監督檢查的重點。今年上半年,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對全國3362家企業生產的3931種食品開展了專項監督抽查,抽查范圍覆蓋了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等老百姓幾乎天天都需要的21大類食品。近5年來,共組織對16784家企業生產的25907種食品進行了國家監督抽查,并對不合格食品進行了曝光。
監管
建立出口全過程管理體系
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措施,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既做好供給方的教育引導,又建立健全制度,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應該說,整體上食品安全的狀況是在好轉。
據了解,針對出口食品安全的監管,政府目前已經從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等各個環節上,并且在立法、執法、監督、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出口的全過程管理體系。
按照目前的監管制度設計,五個部門直接承擔食品藥品的安全監管。
農業部主要負責農產品監管;衛生部主要負責餐飲衛生監管;工商總局主要負責食品或產品流通領域的監管;質檢總局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加工和出口監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負責綜合監督、組織協調以及重大事故的查處,承擔協調工作。
出口
食品出口須過五道檻
作為食品出口大國,食品質量安全成為中國政府和食品企業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在出口食品監管方面,我國有一整套從食品原料、加工到進出口的完善的管理制度。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大力推行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模式,引導企業加強種植養殖基地建設,對出口食品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實行檢驗檢疫備案管理,不符合備案條件的不得為出口生產企業提供原料。截至目前,已有6031家養殖場、38.1萬公頃種植基地獲得備案。同時,還完善了種植養殖基地的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體系以及農獸藥殘留監控體系,及時、全面地掌握農獸藥殘留情況。
與此同時,食品在出口之前,都必須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合格才可以通關出口。且必須經過五道程序:第一,對出口食品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實施備案管理。第二,對出口食品的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制度。第三,對出口食品的生產過程實施全過程監控。第四,出口的食品還要按要求加貼符合要求的標簽或標識,以便進行追溯或對問題產品的召回。第五,逐批進行檢驗,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進口國有要求的話,還會為食品出具官方證書。
另據了解,除了食品出口需經過五道程序外,近期,中國還要求對出口的食品要加貼標簽或標識,以便進行追溯或對問題產品的召回;涉及食品安全的違法企業將被列入“黑名單”,禁止其出口。
整治
嚴厲打擊食品生產“黑窩點”
今年上半年,國家質檢總局對全國的食品進行了國家監督抽查,其抽查平均合格率為85.1%,這個合格率比2005年全面的平均合格率提高了五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各種食品中的基礎食品,如米、面、食用油、醬油、醋和主要的大眾調味品,這些基礎食品的合格率也都達到95%以上。應該說,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是安全的,是讓人放心的。但是食品安全方面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一些食品小企業、小作坊,量大面廣,生產條件差,產品質量是不穩定的,有些產品是不合格的。
據了解,目前,中國產品特別是食品企業以大企業為主流,產品占全部市場的90%,小企業占10%。但存在質量問題的大都是小企業小作坊生產出來的。如此龐大的陣容,無論對任何一個監管機構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針對這一現象,今年上半年,國家質檢總局對35萬家食品小企業小作坊進行了專項整治。查處的無證生產、違規生產的小作坊26726家。小作坊食品的平均抽樣合格率由2005年的60.3%提高到2006年的7..4%。同時開展了嚴厲打擊食品生產“黑窩點”和使用非法添加物違法犯罪行為的專項行動。截至5月底,全國質檢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33萬人次,查獲假冒偽劣食品貨值金額近2億元,取締食品制假“黑窩點”180個。
與此同時,國家質檢總局還于近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的意見》,要求小作坊必須向社會公開承諾“產品不進入商場、超市銷售”!兑庖姟分攸c突出了三項基本的監管制度,一是基本質量安全衛生條件改造,達不到基本條件的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進行改造,否則不得生產;二是限制銷售范圍,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食品銷售范圍不得超出縣級行政區域,嚴格限制在商場、超市銷售;三是公開承諾,小作坊必須向社會公開承諾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濫用添加劑,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產品不進入商場、超市銷售,不超出承諾區域銷售,確保食品最基本的安全衛生。
據了解,國家質檢總局已確定,力爭到“十一五”末期,使全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數量下降50%,使生產加工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行為得到有效、全面的遏制。
本報記者 高亞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