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有標準的,不符合標準的食品都是不合格的食品,但絕不等同于有毒食品。籠統地把不合格的食品稱為有毒食品又是夸大了食品安全的風險程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當前國際上公認的辦法是建立風險分析和評估的框架體系。
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今天在北京奧運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發表《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認識與對策》的演講中表示,目前國內消費者對“我們還能吃什么”疑惑存在誤解,夸大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亟需建立風險分析和評估的框架體系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陳君石系衛生部食品衛生標準委員會主任、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污染監測合作中心(中國)主任,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營養和食品安全專家。他指出,消費者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存在一系列的誤解,造成了消費者的疑惑。這些誤解包括:一是消費者要求“零”風險;二是過于重視化學性污染,而忽視食源性疾病;三是籠統地把假冒偽劣與食品安全劃等號;四是把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五是把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
“食品是有標準的,不符合標準的食品都是不合格的食品,但絕不等同于有毒食品。籠統地把不合格的食品稱為有毒食品又是夸大了食品安全的風險程度。”陳君石說,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當前國際上公認的辦法是建立風險分析和評估的框架體系。
陳君石在演講中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受到消費者很大關注的食品添加劑糖精鈉超標問題。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利用全國的資料作評估,結果是大可不必擔心;另一個例子是丙烯酰胺的問題,它對動物是有致癌的,但對人不是確證的致癌物。對全國性的、南方一區和南方二區,北方一區、北方二區人們膳食中丙烯酰胺的測算、評價結果顯示,中國人和西方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測定下來很相近,而且中國人的安全倍數要高于國際上的平均水平。
陳君石強調,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進行風險評估,及時進行交流,既可以消除前面講到的各種各樣的誤解,又便于政府部門針對存在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