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環相扣 三雙“黑手”傳遞非法利益鏈
事實上,近年來個人信息“被公開”的不法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論壇和微博上,不少網友“曬”出了自己被騷擾的“心酸史”:家庭新置了房產,推銷裝潢材料、家具家電的電話就紛至沓來;剛成為一個新股民,手機就收到了形形色色的薦股短信……
通過上海破獲的這起典型案件可見,個人信息網上泄密的背后,是一條商業公司員工、無孔不入的“信息販子”和“流量至上”的網站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
“利益鏈的第一環往往在于電信、物業等大型公司內部環節監控失控,使得員工輕而易舉地接觸到用戶個人信息,造成信息倒賣泛濫。”上海協力律師事務所主任游閩鍵分析認為,一些電信、物業等大型公司由于工作原因往往會積累一大批居民個人信息,由于內部管理漏洞,往往會造成員工把客戶資料當成“搖錢樹”。
多位房地產中介告訴“中國網事”記者,自己與業內其他的中介是“合作關系”,一單房源或者一位客戶在任意某家中介登記后,不僅該中介的其他分店同事可以知道客戶的聯系方式,其他有“合作”的中介甚至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比如做房貸的金融公司也會“收到風”,“業內都是這樣做的”。
個人信息泄密利益鏈的第二環,在于各個倒賣環節的“信息販子”,也就是一些非法的網絡公關公司或個人。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為了開拓自己的‘業務領域’,甚至專門收買、竊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成為所謂的‘專業戶’。”上海市浦東新區法院院長丁壽興告訴記者,由于個人信息在商業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個人往往會為了牟取暴利,頂風作案,違反職業道德和保密義務,將公民個人信息資料出售牟利或者泄露給他人,甚至形成公司化、規模化運作方式。此前,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就曾審理過一起十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售賣個人信息高達3000余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