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幾個孕婦在美國一個“月子中心”,這家“月子中心”專為中國大陸的家庭服務,它的廣告語這樣說:給您一個健康美國寶寶
無法抵御的產業鏈
2011年4月的一個周末,在北京朝陽區SOHO西區的一所寫字樓內,一場赴美生子的說明會在這里的一家月子中心悄悄進行,幾十位從各地趕來的準媽媽,被主講人“讓孩子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這樣的主題所打動。
已經從事這個生意多年的這家月子中心的負責人JAMES(英文名)告訴記者,目前全國這樣的月子中心大約有二三十家,“但大多是中介服務機構,直營機構不會超過三家”。
JAMES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為了方便起見,他對外工作全用英文名。
面對記者的到來,JAMES顯得很謹慎,一方面他希望通過宣傳來增加客源,另一方,這宣傳又必須是低調的。“我們的業務主要靠的是口碑和介紹,JAMES說,因為大多數赴美生子回來的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事不被張揚,“但我們保證自己的機構掙錢靠的是服務和信賴”。
JAMES告訴記者,市場的需求帶動的是產業的發展,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國外的月子機構已經不僅限于在家門口等待客源,相互間的競爭成了必然的事情。
據國內媒體報道,洛杉磯華人區的月子中心在2007年之后竟然出現互相拆臺、挖客源挖員工及同業者報警,以“虐待兒童、販賣人口、房屋改建、環境不整、民宅經商、噪聲過大”等為由,引來警察搜查封殺的惡性競爭。
華人業內都知道這種產業在美國不合法,是一種機會主義,屬灰色行業。所以只要證據充足,被美國當地政府封殺就會顯得輕而易舉。“但有需求就有市場,我們保證自己賺的是良心錢,每一位從美國生完孩子歸來的媽媽,都會覺得這個錢花得很值。”JAMES說。
JAMES所在的月子中心也算是國內最早從事這項產業的華人公司之一,此前國內一家媒體詳細報道過這種行業產生的由來。
二三十年前,一些臺灣地區居民因躲避兵役等原因移民美國,聚居于洛杉磯一帶。之后,為臺灣媽媽服務的月子民宿應運而生。
“不過真正有月子中心一說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JAMES說,“是內地人把這個事當成了產業來做。”
消費需求刺激了月子中心的完善,一些有投資目光的華人開始意識到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月子中心開始逐漸走上制度化管理,餐飲、看護和住宿標準有規可循,一些媽媽生產回去后,用自己的體驗為周圍人講述赴美生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當然美國旅游簽證的開放,是實現這個產業規;牡谝徊。”JAMES坦言。
在這個過程中,內地一些生產回去的媽媽也開始做起了中介,因為赴美生子的大多數媽媽都是行業白領,對商業機遇有無時不在的敏感度。
2009年,大陸地區從事赴美生子的中介機構與個人突增。主要分為三類:由美國月子中心直接投資的大陸公司;同時為多家月子中心服務的中介公司以及個人。“我們建議,有這個需求的人群最好找直營的機構,因為直營機構是和媽媽直接簽協議,出現問題直營機構會全權負責。”
JAMES所說的直營機構是指由美國月子中心在大陸直設的機構,機構代表月子中心和孕婦簽協議。“可是中介和個人服務商,只是代簽合同,出現問題月子中心不會承擔相應責任。”JAMES稱,一些中介公司和個人會過分夸大宣傳,騙取高額的服務費用不說,孕婦如果真在美國出了事,月子中心會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當然一些月子機構為了拓展客源會多條腿走路,比如會和在自己中心生產回國后的媽媽達成轉介業務協議,其中的轉介費可達一個人3萬-5萬元人民幣。
盡管美國有諸多優越條件,但JAMES坦言,未來這些孩子大多還是要在中國生活發展。JAMES稱自己多年前就已經是美國移民,但他自己的事業還在中國。目前像他這樣的中國人其實很多。
成為美國公民又能怎樣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作出斷言,中國經濟總量將在未來5年超過美國,盡管這種斷言引來一片喧囂,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未來中國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這意味著,那些國籍在外國的華人,免不了還會在中國生活發展。在這種趨勢下,要不要把孩子生在國外仍然是個需要慎重的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樸光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赴美生子”現象有其出現的必然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公民對其所屬國家公共服務與社會環境的評價,比如教育、安全、環境和財產保護等方面的比對。
樸光星說,除去對權力社會精英分子以及公眾人物在國外生子動機的質疑,普通民眾選擇赴美生子無可厚非,因為“僑民集團對一個國家,有利的一面遠遠大于其負面影響”。
當然,赴美生子畢竟屬于社會少數人群的選擇,即使是那些有條件的家庭也并非都會選擇赴美生子。
“不僅僅是成為美國公民那么簡單,”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員會教研中心主任蔣慧芳女士在談到這個話題時說,“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你是中國人,你未來可能還要生活在中國,可是你卻是美國國籍,首先是孩子會在歸屬感上存在混亂,其次等孩子上了學,他周圍的同學怎么看待他的身份!”
蔣慧芳稱,如果是這種情況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一定要有一定常識,孩子未來在中國學校上學時,可能遭遇的心理的沖突是家庭要面臨的問題,“畢竟在中國這個國度,共性的東西更容易讓大家接受”。
曾在美生活多年的張先生則對這種赴美生子的盲目性表示擔憂:如果孩子只有一個美國國籍,不在美國讀書、生活,那么這個身份意義不大,只是擁有一個社會福利號碼而已;設想一下,一個孩子在中國上學成長,成年后回到美國,語言生活習俗甚至價值觀差異都很大,這個孩子怎么適應,盡管從身份上說他是一個美國人,可這種人為安排的身份對孩子來說有實際意義嗎?
家住西安朱雀門內的早已退休的報人老李,其家庭是典型的“中西混雜”,老李和小兒子李恒在多年前就移民美國,所有的孩子也都出生在美國,而大兒子李聰卻選擇生活在西安,有直系親屬在美國的條件,大兒子李聰在美國生子輕而易舉,可他沒選擇在國外生子,自己的孩子都是中國國籍,老李基本是和大兒子生活在西安。
“比較古老的城墻和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老大更愛看城墻!”對于大兒子的“執拗”,老李還是很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