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實施兩個月,醫院處方箋合格率上升30%
□醫藥比也由42%下降至38%
紅榜:合格處方箋必須達到書寫規范和用藥合理的要求。
黑榜:不合格處方箋存在“用法錯誤、修改應簽名、前記不全、用法不全、診斷不清、年齡3歲以內未到月”等問題。
7月16日,雯雯(化名)因發燒到成都市兒童醫院求醫。值班醫生問雯雯媽,孩子多大了。她隨口報了句,8個多月。“到底是8個月好多天?”面對追問,雯雯媽掰著手指總算報清楚了:8個月17天。報年齡,精確到天,雯雯媽首次遇到。幾個月前,她帶雯雯看病時,從未有醫生問得如此仔細。
雯雯媽感受到的變化,在成都市兒童醫院已有3個月。
成都市兒童醫院副院長胡顯良說,今年4月起,醫院要求醫生規范處方,重點檢查不合格處方、超常處方和不適宜處方。經過3個月努力,醫院的處方箋合格率猛增30%,醫藥比也由42%下降至38%。
紅黑榜曝光不合格處方箋
在醫院一面墻上,展示著18張“合格和不合格”處方箋。
兩張處方箋上,標記著“合格合理”,此為紅榜,是榜樣。合格處方箋每個空格都被填滿,筆跡清晰,沒有涂改痕跡。胡顯良注解道,它們基本達到書寫規范和用藥合理的要求,而這正是判斷合格與否的指標。
而存在“用法錯誤、修改應簽名、前記不全、用法不全、診斷不清、年齡3歲以內未到月、修改簽名不清、修改無簽名日期、添加藥品使處方不清晰”的處方,均不合格。
不合格者上黑榜。如果屢犯,醫生將被訓誡、扣錢。如果處方違反了診療規范和用藥原則,嚴重的將下崗學習。
先摸底很多處方不合格
制定游戲規則的是醫教部主任李曉靜。
李曉靜說,今年以來,衛生部、衛生廳和成都市醫管局多次要求規范書寫處方箋。對此,醫院也制定了相應管理細則。醫院主要查不合格的處方、超常處方和不適宜處方。具體到細則:筆跡要清楚;修改過的地方必須簽名并寫上日期;處方的每個空隙都要填滿;1歲以下的孩子,年齡精確到天;3歲以下的孩子,年齡精確到月等。
實施新規前,醫教部對所有醫生進行了培訓,還在4月份抽調了700份處方摸底。摸底結果,絕大多數處方都存在書寫不規范問題。李曉靜說,不合格處方,絕大多數是因書寫不規范造成。比如,寫字像天書,大家讀不懂;圖省事,把一些疾病縮寫;對兒童的年齡,只問個大概等。
100份中,有一兩份屬于超常處
方或不適宜處方。超常處方,則是老百姓所說的“大處方”。不適宜處方,更多指用藥不適宜和用藥不合理。
動真格醫教部主任被扣了400元
5月份,醫院正式實施新規定。6月2日,醫院首次抽查。巧合的是,李曉靜被抽中,醫院點評小組指出她存在書寫不規范的問題,她被扣罰400元。
另外一名醫生趙平(化名)也被抽中,存在問題也被扣了獎金。趙
平說,每天他要接診近百個娃娃,勞動強度非常大。為圖省事,會把一些病和藥名簡寫。比如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寫為“上感”,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簡寫為“化扁”等。被扣錢,他難免有點情緒。
急診科醫生茍娟(化名)說,自從實行新規后,每天她用于寫處方的時間更多了,看病和開處方時更仔細了。
好效果醫藥比下降了4%
兩個月過去了,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成都市兒童醫院副院長胡顯良說,規范處方對患者和醫生都有好處。
他舉例,寫處方時用藥品化學名而不是商品名。僅這個小變化,就會給患者流動時帶來好處。他說,現在藥企經常出新藥,患者家屬在其他醫院或藥房買的藥,有時醫生都沒聽過。如果看以往的處方箋,沒聽過的名字,不知道其成分,醫生只好重新開藥,這將導致重復用藥。規范后,便于轉診時醫生掌握其用藥史,開出最適合的藥品。
書寫規范,用藥合理,對醫生而言,不僅是對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一種自我保護。讓醫生做到不開大處方和看病更仔細。
他還透露,正式規范處方兩個月,處方合格率提高了30%,醫藥比(病人看病花費100元中,藥品所占的比例)也由42%下降至38%。胡顯良說,這僅是個開始,還有一定提升空間。醫院的目標,是處方合格率達到95%。
(責任編輯: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