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包公”推動“陽光行政”
國家質檢總局監察局組織研發的電子監察系統在廈門試運行
本報訊 執法過程是否合法合規,是否有廉政風險?電子監察“上崗”后,第一時間就可以發現。日前,由國家質檢總局監察局組織、廈門檢驗檢疫局牽頭研發的電子監察系統完成研發工作,并已開始試運行。
一年前,廈門檢驗檢疫局成立電子監察系統研發領導小組,由局長詹思明親自掛帥,抽調業務骨干,在國家質檢總局監察局指導下,共同立項,并開始了艱難而充滿意義的研發之旅。
難度之大,超乎想象。最難的是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找到風險點?研發人員“兵分兩路”,一路加緊向兄弟檢驗檢疫局、海關、工商等已嘗試電子監察信息化的部門“取經”;另一路組織全系統干部職工開展風險評估活動,大量征集執法風險和廉政風險。
經過努力,該局共征集各類執法風險和廉政風險237個;研發小組還全面梳理43個現已運行的業務信息化管理系統,明確其中的七個系統為一期研發對象,并篩選出各系統監控的風險點約60個,其中涉及國家質檢總局紀檢組監察局出版的《警示教育讀本》中的案例10多個。
該系統實時采集信息化系統中風險點的相關數據并自動生成風險信息,對違反程序和超越權限的,自動限制和預警;對違法違紀行為,自動記錄并及時發現。“不管誰觸動了監控點,都會‘留痕’并受到查處和追責。”廈門檢驗檢疫局副局長黃永木表示:“電子監察用信息化手段把一些制度、規定設置成風險點,使廣大干部職工感到自己的行為受到無形監督,一旦違法違紀必會被發現和追究,具有強大約束作用。”比如,試運行階段,該系統就發現受理報檢人員和施檢人員為同一人的“風險”,并及時給予警示。“這就使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轉變,實現了全程監督信息化,有效地做到從源頭防控廉政風險。”
該局稽查處處長李增華介紹,該系統通過自定義配置遠程數據庫、表、字段,以及配置定時器信息等技術,實現數據采集的通用性和靈活性,“采用專用的數據采集算法,每日只抓取增量數據,數據量最大的ciq2000系統只耗時11分32秒,整體來看數據采集速度很快,并且是在深夜的非工作時間進行數據采集工作。”他說,通過靈活嚴謹的風險點規則設定,高效、人工智能的規則引擎,實現對來自不同系統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并自動生成風險信息。“系統是有效防控廉政風險的電子公共平臺,適用于對業務信息化系統的電子監察,也適用于對人、財、物等各類信息化系統的電子監察。”
(洪 鈞)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