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魏傳忠建議
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
本報訊 (記者史玉成)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魏傳忠在今年兩會上,將目光重點投向了如何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并提出有關提案。
據了解,我國是世界上生物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仍面臨嚴峻的形勢。一方面,物種資源流失嚴重。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栽培品種數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同時還有大量物種通過各種途徑流失海外。2011年統計結果表明,中國被國外引種或流失的森林植物遺傳資源達168科392屬3364種,農作物遺傳資源為159種21444個品系,此外還有大量觀賞及藥用植物品種流失。另一方面,外來生物入侵形勢嚴峻。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種外來生物中,我國就有50多種。2009年環保部估測顯示,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經濟和環境造成的損失已超過2000億元。
目前,我國在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工作上,還存在著法律法規體系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需健全、工作基礎保障相對薄弱、全民保護意識尚未形成等問題。對此,魏傳忠委員從4個方面提出建議。
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執法體系。從保障國家安全的高度,突出立法重點,完善立法體系,加快立法進程。全國人大相關部門和國務院法制辦等國家立法部門,應盡快制定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專項法律或條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協調發布進出境物種資源查驗名錄。同時通過推動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進一步完善執法體系,規范指導生物物種資源的收集、保護、保存、研究、開發、交換、貿易和出入境等活動。
其次要強化協調配合,健全體制機制。應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的統籌指導作用和環保部(國家委員會秘書處)的牽頭協調作用,在部際聯席會議和執法協調小組等現有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建立部門間不定期溝通合作機制和協調會議制度。通過加強信息共享、執法協調、資源整合,強化風險評估、預警監測,注重國際合作交流,形成科學完備、保障有力、運行有效的保護和執法體制機制。
再次是要加強基礎投入,提升保障能力。眾所周知,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長期穩定投入。國家發改委應盡快設立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重大專項;財政部應優先安排資金投入;科技部應設立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公益型科研專項。當務之急要對進出境口岸查驗環節在項目和經費上給予適當傾斜。
最后要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氛圍?稍趪覍用嬷贫ǔ雠_有關宣傳提綱或指導意見,統一部署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廣播等宣傳媒介,通過開展物種資源保護知識進校園、進社區等專題活動,鼓勵和發揮社會志愿者的作用,全方位、多方式、系統性地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宣傳,搭建公眾參與平臺,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的自覺認知和敏感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