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消息 9月20日,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大會上,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提名的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鋼鐵協會副主席張曉剛成功當選ISO主席。這是自1947年ISO成立以來中國人首次擔任這一國際組織的最高領導職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
ISO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是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綜合性國際標準化組織,其成員包括164個國家和地區,占世界國民總收入的98%和全球人口的97%。ISO是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的綜合性咨詢機構,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保持著密切的工作聯系,是其技術貿易壁壘委員會(WTO/TBT)的聯絡組織。
截至2012年底,ISO制定發布了近2萬項國際標準。ISO標準在世界上具有權威性和通用性,已成為國際經貿活動的重要規則,被譽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在減少國際貿易壁壘和經貿摩擦,以至推動建立國際經濟貿易新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ISO標準的范圍也不斷擴展,如其制定的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系列)、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系列)和社會責任標準(ISO26000)等,不僅與國際貿易有著密切關系,對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乃至政府職能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張曉剛擔任ISO主席職務,得益于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是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充分體現。中國人當選ISO主席,首先有利于我國在國際標準化戰略、政策和規則的制定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為推動我國技術和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營造良好的政策和規則環境,對于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極大地增強和激發我國產業和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通過把我國產業和企業適用的技術納入國際標準中,便捷我國產業和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學習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標準,推動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的銜接,提升標準一致化水平,提高我國產品質量,更好地服務百姓。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田世宏主任表示,ISO成立66年來,中國人首次當選ISO 主席,是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重大突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和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來之不易。我們要充分利用擔任ISO主席的有利條件,積極宣傳和推動標準化工作,提升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夯實標準化工作基礎,進一步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我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努力提升標準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益,同時也為國際標準化活動作出更大貢獻。
張曉剛介紹
張曉剛博士出生于1954年,先后在武漢大學、東北大學、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學習并取得金屬材料學學士、碩士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學位。
張曉剛于1974年加入鞍鋼,在鞍鋼工作39年,現任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
張曉剛從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2010年10月當選國際鋼鐵協會副主席,2011年10月在第45屆國際鋼鐵協會年會理事會上被選為國際鋼鐵協會主席。2012年10月起再次當選國際鋼鐵協會副主席。
張曉剛積極參加國內、國際標準化活動并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標準化工作中,2006年起即擔任首屆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并連任至今,在中國國家標準化的戰略規劃、政策制定和重大標準研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從1999年至2012年連續13年擔任ISO/TC17/SC17(國際標準化組織鋼技術委員會盤條與鋼絲分技術委員會)的主席,組織制定了制絲用盤條、混凝土用鋼纖維、胎圈鋼絲、子午輪胎用鋼簾線、盤條尺寸及允許偏差等多項ISO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