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
“進一步擴大出口企業綠色通道、直通放行范圍,為優秀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完善口岸與產地檢驗檢疫機構協作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推行‘產地檢驗、口岸出單’的出口通關模式和‘口岸轉檢、屬地報檢’的進口通關模式,進一步減少中間驗放環節。全面參與地方口岸電子平臺建設,圍繞口岸物流便利化建設,強化與港務等部門的協作和配合。進一步加快以電子申報、電子監管、電子放行為主要內容的中國電子檢驗檢疫建設,積極探索錄入申報方式改革,減少企業申報程序,提高驗放效率。”
——摘自2010年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會議報告
福建局
加強直通建設 促進區域通關
福建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高玉潮
口岸通、海西通,口岸興、海西興。
2009年,海西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規劃,為促進海西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建設,福建檢驗檢疫局在新的一年里,將圍繞“單項爭第一、綜合創一流、努力打造口岸業務強局和服務海西示范局”的目標,加快推進區域通關建設,推動物流便利化,促進海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是放寬條件,著力加強口岸直通建設。繼續深化檢檢、關檢協作,在全省區域內進一步降低直通放行準入門檻、放寬直通放行監管條件和擴大直通放行范圍。先行探索實施跨省直通放行等便捷措施,并逐步推進進口直通試點,實現物流無縫對接,提高區域整體通關效率,做大、做強海西港口群。
二是深化合作,著力推進區域通關建設。擴大與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檢驗檢疫機構的合作與交流,以直通式放行為核心,積極推進區域通關建設,使福建口岸成為中西部等內陸省份貨物進出的便捷通道。
三是科學管理,著力轉變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深化改革,綜合運用風險分析、認證認可、分類管理、信息化等手段,轉移監管重點,快速檢驗放行,探索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檢驗檢疫監管模式。簡化環節,探索建立集中審單中心。探索建立產地局與口岸局聯合檢驗檢疫監管新模式,協同把關促進出口。
四是積極參與,著力打造福建電子口岸。按照“整合、提升、便捷”的要求,促進與海關、海事、邊防及港務、企業等各有關部門之間,有關業務信息的交換與共享;促進福建電子口岸與其他省份、區域電子口岸的互聯互通,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檢驗檢疫資訊服務,打造區域通關的信息綜合平臺。
五是先行先試,著力建立涉臺檢驗檢疫新模式。加強與臺灣檢驗檢疫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兩岸證書核查平臺,試點對臺檢驗檢疫結果互認等工作。積極探索建立富有福建鮮明特色的對臺檢驗檢疫新模式,促進閩臺經貿合作、交流與發展。
六是加快建設,著力提升科技支撐作用。認真做好福建檢驗檢疫綜合檢測設施項目的立項與建設。加強檢測機構建設,引進和研制快速檢驗檢測方法,開驗新項目,在“檢得準、檢得全、檢得快”上狠下工夫,進一步縮短實驗室檢驗檢測周期。
#p#分頁標題#e#
遼寧局
推進直通放行 瞄準質量效能
遼寧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周建安
2009年,遼寧檢驗檢疫局通過深化業務改革、整合口岸檢驗檢疫資源、縮短檢測周期、減免檢驗檢疫收費等措施,千方百計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做到工作質量不放松、驗放速度要加快、服務措施要跟上、建章立制重實效。在保證質量安全不放松的前提下,遼寧口岸進出口貨物檢測周期全部縮短10%,簽證時限縮短1個工作日,實現了“減負、提速、增效、嚴密監管”的目標,促進了具有遼寧地域優勢的農產品出口穩步增長,機電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
2010年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謀劃“十二五”檢驗檢疫事業發展的關鍵之年。從遼寧的實際情況看,也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起步之年、遼寧老工業基地開始步入全面振興的重要一年。結合遼寧振興的實際和檢驗檢疫工作的實際,遼寧局要在進一步提高把關服務的質量和效能上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力支持和服務遼寧振興和沿海經濟帶發展。堅持“學習-調研-決策-執行-監督-反思-總結-提高”的工作機制,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拿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措施,全力服務遼寧振興和沿海經濟帶發展。
二是鞏固和深化“質量和安全年”活動成果。進一步加強進出口產品質量檢驗檢疫監管長效機制建設,大力推進質量振興,推動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三是積極推進全省直通放行。在有效監管把關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流程,深入推進“無紙化”報檢、“無紙化”通關和“綠色通道”等科學、快捷、安全、可靠的物流檢驗檢疫管理模式,完善通關單聯網核查機制,簡化進出口商品申報手續,提高口岸通關效率。
四是大力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幫扶企業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出口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對示范區生產的出口食品實行抽查檢驗、減少檢測項目和便利通關等優惠措施。
五是進一步加強特殊監管區域檢驗檢疫工作。積極探索建立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特殊監管區域科學、高效、便捷的檢驗檢疫管理模式,提升特殊監管區整體通關效率和服務水平。
#p#分頁標題#e#
廈門局
順暢往來通道 拓展發展空間
廈門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詹思明
海西建設,關鍵在通。2010年,廈門局將在“四個著力四求作為”上做文章,加快創新通關機制,加快優化通關環境,著力促進廈門和沿海港口城市通往臺灣的兩岸直航通道建設,著力促進福建依托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通往內地的口岸通道樞紐建設,著力促進福建通往國際的對外開放通道建設,在先行先試、順暢通道、拓展空間、強化隊伍等四個方面持續作為。
一是先行先試,持續推進涉臺檢驗檢疫交流與創新。探索和推進涉臺檢驗檢疫工作,促進閩臺交流交往不斷擴大,特別是爭取在簡化報檢手續、農產品基地備案互認、認證結果互認、信息通報、交流溝通、防控合作等方面有新突破。
二是順暢通道,使進出更方便、監管更有效。主動對接海峽西岸以及泛珠三角、中西部、大東北振興戰略,深化區域性檢檢合作、關檢合作機制和平臺建設,推動海鐵聯運、海陸聯運、海空聯運等發展,完善區域性無縫隙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使海西口岸成為中西部、大東北等內陸、邊境省份貨物進出,特別是對臺往來的便捷通道。
三是拓展空間,為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提供更多幫助,加快形成質量安全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檢驗檢疫在政策、管理、技術、信息諸方面優勢,全力指導幫助進出口產業轉型和發展結構調整。全力指導企業幫助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提升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能力。著力研究加大對附加值較高產業以及農食產品、機電等大宗商品幫扶力度,實現以質取勝、集約發展。
四是強化隊伍,著力提高執法服務水平,展示良好形象。積極參與和推動新一輪國家級和區域性重點實驗室規劃與建設,積極整合檢測資源,深化能力驗證和檢測前移等工作,有效發揮專家智囊團和學科帶頭人作用,為口岸大通關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p#分頁標題#e#
皇崗局
打造“三大工程” 展現“三大三多”
皇崗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曾繁禮
今年,皇崗檢驗檢疫局將全力打造“三大工程”,依靠科技創新打造信息化陸路口岸,以優質服務促進企業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監管能力,使皇崗局工作展現另一個“三大三多”的新局面:“決心大、力度大、成效大”,“創新多、亮點多、經驗多”。
全力打造口岸通道電子監管工程。建設以推廣應用陸路口岸檢驗檢疫電子通道系統為核心的口岸通道電子監管工程是皇崗局201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陸路口岸檢驗檢疫電子通道系統通過安裝在出入境車輛的車載卡,與分布在口岸監管區域的無線射頻基站群的無線信息交互,對出入境車輛、司機、貨物實施電子化的通道管理,取代了長期以來依靠司機填寫紙質“出入境車輛檢驗檢疫監管簿”申報的管理方式,從而實現出入境車輛及貨物的快進快出、大進大出,是陸路口岸檢驗檢疫通關管理水平的大飛躍,是陸路口岸檢驗檢疫業務運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重大變革。皇崗局將以推廣應用陸路口岸檢驗檢疫電子通道系統為核心,不斷推進出入境貨物全備案、全申報、全監管,實現對出入境貨物、車輛及司機的信息化監管和無障礙通關管理,達到“提速、減負、增效和嚴密監管”的目的。
全力建設電子化健康申報工程。2009年,皇崗局自主研發并在福田口岸試用出入境旅客健康自助申報系統,旅客使用該系統從通關證件個人信息讀取、點擊申報到錄入聯系電話,整個過程最快僅需3秒鐘,極大地提高了申報通關的效率。2010年,皇崗局將進一步推廣應用該系統,逐步實現出入境旅客無紙化、電子化健康申報,進一步提高旅客通關速度。
全力夯實服務企業“暖心”工程。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深化服務內涵和外延;繼續全面推行“提前報檢”措施和“約檢”模式,實行“5+2工作制”和“24小時全天候服務制度”;完善“企業聯絡員”制度,努力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加大支持外貿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市場采購、物流貨物出口力度;實現優化通關環境、擴大出口的目標,形成檢企雙贏的局面。
#p#分頁標題#e#
北京局
向技術要速度 向管理要效率
北京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齊京安
2010年,北京檢驗檢疫局將緊緊圍繞首都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執法把關的有效性和監管效率為抓手,以“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為目標,改善口岸通關環境,維護口岸安全,為首都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
一是在口岸通關工作中向技術要速度,向管理要效率。北京局將加強檢驗檢測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檢測方法,嚴格檢驗檢疫工作流程時限的管理,向技術要速度,向管理要效率,縮短貨物在口岸的施檢時間,實現快驗快放,切實讓企業得到實惠。
二是以企業分類管理為基礎實現貨物通關的分類監管。繼續推進直通放行機制改革,在大力推廣綠色通道制度等傳統便捷通關的政策措施的同時,繼續開展通關管理模式改革。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將企業分類管理和產品風險管理等檢驗檢疫已經積累的優秀管理經驗和成果應用于口岸通關管理環節。在嚴密監管的前提下,根據企業誠信度、產品檢驗檢疫風險特性、質量保障體系情況、產品質量狀況、生產規模等檢驗檢疫監管要素,以企業分類管理為基礎實現貨物通關的分類監管。在提高整體通關速度的同時,提高口岸檢驗檢疫監管的針對性,確保檢驗檢疫監管效能。
三是加強檢驗檢疫區域合作,以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外向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強口岸、內地檢驗檢疫機構的協作配合,用開展“大通關”建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實現口岸通關手續的“前推后移”,提高口岸通關環節的工作效率。
四是積極開展口岸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推動口岸通關便利化。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將檢驗檢疫監管需求與口岸物流管理相結合,建立適應口岸作業特點的監管系統。實現口岸物流情況、檢驗檢疫監管情況、施檢情況與物流信息的比對放行等口岸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從而打造良好的口岸通關環境,實現通關便利化。
#p#分頁標題#e#
天津局
深化“三集中” 促進“大通關”
天津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蘭 影
天津檢驗檢疫局將在持續鞏固“質量和安全年”活動成果,高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的基礎上,全面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口岸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口岸衛生核心能力建設、各專業技術骨干隊伍建設以及食品生產企業管控能力建設,通過觀念的更新、制度創新、人員素質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改進以及實行“雙責能效”綜合行政管理體系,實現口岸執法把關能力的躍升。同時,繼續在扶大、扶優、扶強,提高企業自檢自控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壓縮商品通關時間,降低企業通關成本,幫助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上下工夫,使檢驗檢疫在“穩外貿、促發展”上有更大作為。
創新檢驗檢疫口岸監管機制,推動濱海新區服務和輻射能力提升是天津局近年來的重點工作,圍繞業務模式改革創新,天津局將進一步加強政策研究,加強關檢配合,積極協調并努力解決現行檢驗檢疫通關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創新檢驗檢疫通關新模式,全面深化以“集中審單、集中查驗、集中轉檢”為主要內容的“三集中”業務模式改革。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技術協作、互惠共贏為原則,著力打造區域通檢合作平臺,推動檢驗檢疫“一體化”進程。大力推行“屬地報檢,口岸出單”出口監管模式和“屬地報檢,口岸轉檢”進口監管模式。在區域合作原則框架基礎上,與內陸直屬檢驗檢疫局共同開展檢區外貿企業情況調研,幫助企業認真分析各種檢驗檢疫通關模式的利弊,“量身定做”轉運通關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企業通關時間、降低通關成本,在“一體化”聯合執法把關與“快速通關”之間形成最佳結合,為擴大濱海新區輻射和帶動功能,促進“大通關”戰略的實施作出貢獻。
#p#分頁標題#e#
湖南局
優化通關環境 服務外貿發展
湖南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龍新平
2010年,湖南將從六個方面采取措施,進一步優化通關環境,提升通關效率,為推動湖南富民強省進程和“兩型社會”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一是實現監管服務全面覆蓋。合理配置檢驗檢疫監管資源,延伸監管服務鏈條,向未設立檢驗檢疫分支機構的“兩型社會”建設核心區、全國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湖南新型高科技產業集中區域和特殊監管區域派出臨時工作組,配備檢驗檢疫工作人員,消除監管服務盲區,便利當地企業通關。
二是提供全天候預約通關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和水平,向社會公布24小時值守的報檢聯系電話,隨時聯系開展報檢、檢驗、檢疫、檢測等工作。對活大豬、水產等鮮活產品,出入境快件,省級以上重點工程進口物資實行24小時預約報檢,及時通關放行。
三是提升進出口商品檢測速度。加大檢測設備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檢驗檢測能力,不斷縮短檢驗周期。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研究機構等的合作,積極推進茶葉、陶瓷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湖南出口產品、特別是雜交稻種、煙花爆竹等特色產品提供優質快速的檢測服務。
四是完善集中驗放通關模式。積極支持湖南供港澳農產品集中驗放場建設,加強規劃設計指導,探索聯合監管模式,促進輸港澳農產品快驗快放。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瀏陽、醴陵出口煙花集中監裝工作,實行“產地檢驗、集中監裝、口岸快速驗放”模式。大力推進集裝集運模式,縮短通關時間,促進湖南重點優勢產品出口。
五是落實重點企業幫扶措施。繼續推行重點行業、企業“一對一”幫扶措施,發揮職能優勢,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自檢自控能力。加大普惠制和自貿區等優惠政策宣傳力度,指導和幫助出口企業充分享受關稅減免優惠政策。扎實推進分類管理工作,鼓勵企業申請獲得綠色通道、直通放行等通關便利待遇。
六是促進區域通關無縫對接。加強合作聯動機制建設,完善檢貿等部門層級聯系協作機制,主動溝通聯絡,及時解決企業困難。加強與口岸局的聯系合作,主動對接,在出口商品“產地檢驗、口岸放行”協作機制基礎上,積極推進跨區域口岸“大通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