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基準報告》表明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全面提速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導向更加明確,社會責任發展全面提速。2010年,中國企業發布706份社會責任報告,在2009年井噴式增長的基礎上,呈現出穩步發展態勢。這是6月15日,記者從第6屆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獲悉的。
論壇同期發布的由北京大學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WTO經濟導刊》等合作完成的第4份《2010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基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還顯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存在一定差異,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水平最高。
2010年11月,醞釀已久的全球社會責任標準體系ISO26000社會責任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第一次將全球范圍的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進行系統總結,除了明確社會責任主體和社會責任概念外,它還明確了一個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對象,履行社會責任的7大原則(擔責、透明度、道德行為、尊重利益相關方利益、尊重法律規范、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尊重人權),履行社會責任的7大核心主題(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實踐、消費者問題、社區參與和發展)等,并提供了將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的操作指南。這些對一個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方面都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報告》顯示,企業在社會責任實踐中越來越重視將社會責任與企業日常營運相結合。在繼續推動對社區、社會組織、政府的利益相關方履行責任的同時,對員工、客戶、供應商等直接利益相關方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而且,“責任競爭力”理念得到普遍認同和廣泛應用。一些企業將自身的專業優勢與環境、社會問題解決結合起來,開始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同步發展。
與此同時,我國領袖型(大)企業在社會責任各個領域的表現均要好于成長性(中小)企業。4年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在參與評估的企業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27%上升到2010年的42.5%,顯示出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實踐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報告》同時指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與治理得分率不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得分最低。這表明參評企業與社會責任實踐發展不同步,社會責任管理相對落后。大多數參評企業還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還沒有將社會責任融入到戰略制定、組織治理、日常運營、監督考核中。
那么,如何使社會責任戰略與治理更加貼合企業實際?與會專家建議說,企業應建立健全利益相關方的管理體系,在重視利益相關方的同時,積極提升對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履責水平。如:加大向客戶提供產品、服務、信息渠道的建設和研發新產品,引導客戶可持續消費;引導員工合理規劃薪酬,積極為員工規劃職業生涯。在供應商責任方面,適當分攤供應商參與社會責任審核認證所增加的成本,主動采取措施,幫助供應商提高社會責任水平,為行業內供應鏈社會責任水平提高貢獻經驗。在環境責任方面,加強對環境問題的系統性規劃,包括制定相關制度,組織員工做相應的培訓,增加環保項目的投入,加大技術創新,使企業與周邊環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副局長楚序平認為,2010年我國一些標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主要可以概括為: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價值、保障價值、環境價值、發展價值、公益價值5個方面價值。在為可持續發展創造環境價值方面,楚序平舉例說,“十一五”期間,央企累計投入節能減排資金達到3486億元,這些資金重點用于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工程和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批節能減排重大科技成果,淘汰關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到2010年底,央企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3%,5年累計節能1.7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節能量的27.8%。供電煤耗、噸鋼綜合能耗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企業節能減排的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商務部世貿司副司長鄂德峰稱,企業應進一步加強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最大程度地整合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優勢資源,持續改進社會責任的績效,通過一致的責任理念和創新型的行動模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中國質量報》
王惜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