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錦龍
近年來,我國政府、企業加大了安全投入,安全管理重視程度提高,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與歐美等采礦業發達的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差距主要體現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外國煤礦大多為私營公司,老板首先考慮的是如果出現傷亡要賠多少錢,一旦出了事故,企業將面臨巨額罰款,所以他們在安全裝備的投入上非常積極,安全管理上十分盡心。而在我國,部分煤礦企業和煤老板更多是考慮眼前的利益,他們覺得安全投入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必要為了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故而投入大量金錢。
目前,我國傳統的煤礦安全技術管理理論認為,原發性災害誘發更大的繼發性災害或者防治突發事件的致災影響,因其發生概率小,為此采取安全技術管理措施,加大成本投入“不合算”。但是,小概率的概率畢竟大于0,而不是等于0。研究成果顯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預防性投入效果與事后整改效果的關系是1∶5。這一安全經濟的基本定量規律是指導安全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而高可靠性安全保障的安全技術管理理論認為,必要的安全投入是煤礦企業建立高可靠性安全保障機制所必須付出的投入成本。這也是我國傳統安全生產觀與國外發達國家安全生產觀的重要差別。因此,改變我國傳統安全生產觀,提高安全生產投入,建立高可靠性安全保障機制,是夯實煤礦企業本質安全基礎,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的必由之路。
安全生產主要是保護生產人員的安全,而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因素。同時,安全生產還可以維護和保障生產資料和生產環境。在生產管理當中,安全投入成本絲毫不能省卻。通過事先的安全投資,把事故和職業危害消滅在萌發之前,是最經濟、最可行的生產建設之路。企業越是發展,越是要強調安全生產,安全就是效益。這是所有管理者應建立的“安全經濟觀”。特別是煤炭行業是一個高危行業,而且安全生產運行質量直接關系著的身家性命,安全工作更是不容忽視。
墨菲定律指出,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觀上存在著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其可能性有多小,當多次重復地做這件事時,事故總會在某一時刻發生。
筆者認為,企業一定要樹立“安全事故是最大的浪費,安全投入是最大的節約”的理念。煤礦企業一旦發生重大事故,不僅井毀人亡,造成大量財產方面的損失,而且將嚴重損害企業的形象,其有形的、無形的損失遠遠高于未雨綢繆的先期投入,正確的理念應該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為保障企業的安全生產,對員工、對企業、對社會來說都是應盡的社會責任。《中國質量報》
□ 顧錦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