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志儂
企業境界是哲學思想在企業理念方面的體現,它是決定一個企業家與企業前途和發展方向的根本。企業最高境界是企業之“道德”。企業之“道德”要求企業以凜然正義之氣對待所面臨的各種事情,始終能夠行得端、做得正,經得起社會的考察、歷史的考驗與法律的拷問。企業之“德”要求企業要言行有信,誠信經營,承擔社會責任,追求企業、員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共同進步。
企業境界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是企業的最高領導人和主要決策者,即企業家。企業家最重要、最獨特、最本質的特性是有遠見,眼光獨到,具有觀察大事的洞察力,發現價值的判斷力,善用人才的識別力,應對危機的預見力。企業家應該是企業的精神領袖,企業家境界的高低決定企業境界的高低。企業家的境界是由企業家的人生觀、道德觀和洞察力所決定的。成功拯救IBM的郭士納如是說:“IBM最后剩下的就是遠見。”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在其《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更是強調:真正的企業創新應該是注重“機遇”的把握,而不是“冒險”的賭注。所謂的機遇就是遠見,企業家的遠見都是由其境界所決定。不同的思想境界就會有不同的力量。有高境界才會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能有大結局。
正如杜拉克說:“當前社會不是一場技術的革命,也不是一場軟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場觀念的革命。”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海爾過去的成功是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成功。”這里的觀念與思維方式就是企業的思維境界。企業家境界愈高,企業就走得越遠。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也說:“企業在創業階段,創業者的勇氣與經驗是企業成功的首要條件;在發展階段,經營技巧與管理方法則是企業家賴以制勝的手段;而到了規模階段,企業的哲學理念即思維境界是企業家持續獲勝的法寶。
由此可見,企業家的境界決定企業的境界,企業的境界決定企業經營的成敗。企業要想提高境界,就要把循“道”而為和據“德”而行當作是一個自我培養和修煉的過程,系統地反思自己的經營理念,認真探索本企業的經營之“道”,通過持續、長期對管理者和員工的自我培養和修煉,使“道”與“德”的觀念內化成每個人的自覺行為準則。在這方面,企業文化建設就是一個企業不斷進入更高境界的修煉。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