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支點的崛起
——衡陽檢驗檢疫局支持地方承接產業轉移側記
林 俊 羅
近日,湖南省的衡陽、永州、郴州三市正式獲批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是繼長株潭城市群“兩型”試驗區之后,又一個國家級區域規劃。隨著湘南產業轉移進入“國家方陣”,基層檢驗檢疫機構開始面臨日益復雜的工作情況。如何把檢驗檢疫工作有效融入當地承接產業轉移的奔涌大潮中?衡陽檢驗檢疫局(簡稱衡陽局)不斷挖掘潛力,創新思路,贏得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交口稱贊。
拉近距離
衡陽局僅有19名干部職工,但是轄區卻覆蓋衡陽、永州兩市,包括20個區、縣(市)。此外,永州市的藍山、寧遠、道縣、新田四縣是湖南省出口加工貿易企業最集中的區域,但當地一直未設立檢驗檢疫機構。最遠的企業在400公里外,即使全局19個人天天往外跑也顧不過來。“趕路加辦事,至少得兩三天時間才能完成全部檢驗檢疫手續,成本高、效率低,客戶等不及……“藍寧道新”走廊的600余家產業轉移企業深感不便。
衡陽局有效整合資料電子化、遠程傳輸、繳費段結、內部無紙化、風險分析、一廠一策等措施,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實現業務全流程的無紙化辦公,為具備條件的誠信企業建立了快捷通關模式。現在,輕點幾下鼠標,電腦自動擬就報檢單證并通過網絡傳送給衡陽局。隨后該局會發送領取單證的短信通知,憑短信企業即可到口岸直接辦理通關手續。
“以前,一次要跑幾百公里到衡陽市辦理通關手續。現在,最快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看,這就是上午剛報的單,換證憑條全出來了。”12月7日,藍山縣湘威鞋業的報檢員小陳拿著一疊憑條感慨地說。實施“無紙化”報檢后,企業從報檢到取得放行憑證的時間平均縮短了24小時,每家企業每年大約能節省5萬元的成本。
為更好地對接企業,衡陽局爭取湖南檢驗檢疫局的支持,先后在藍山、道縣兩地成立了檢驗檢疫工作組,常駐檢驗檢疫人員為當地企業帶去了更快、更多的服務,并可隨時深入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出口通道變得更順暢、快捷,永州承接產業轉移更具優勢和吸引力了。”永州市政府領導激動地說。
促進優化
把關就是服務。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衡陽局不是讓當地“簡單復制”東部產業,而是著眼于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把檢驗檢疫的職能發揮在企業起步、質量提升、創造品牌、戰略發展的全過程。
由于時間倉促和考慮成本因素,不少轉移企業的內部管理,尤其是質量管理體系不夠健全。不僅自身產品質量上不去,也影響了地方產業的整體水平。衡陽局根據各個企業的質量管理狀況,采用了“一廠一策”檢驗監管模式。“質量水平越高,優惠政策越多”,給企業指明了方向。企業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時,衡陽局還鼓勵企業注重制度、管理措施等“軟實力”的引進,讓質量管理跟上設備的進步,使得先進技術的潛力充分發揮。近年來,衡陽局先后幫助10余家出口鞋類、紡織品企業建立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
“從來料檢驗、過程控制到成品檢驗的嚴格流程,每雙成品鞋都能達到彎折35萬次不斷裂的標準。”湘威鞋業董事長說,質量提升讓湘威鞋業不斷發展壯大,產品也由最初的部件加工向成品生產轉換,今年有望生產“彪馬”運動鞋800萬雙,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6億美元。如今,世界3大運動鞋品牌阿迪達斯、耐克、彪馬的生產基地都已落戶永州。相關企業也紛紛在永州落戶投產,逐步形成產業鏈。
用足政策
支持地方承接產業轉移,還意味著要主動思考、拓展服務途徑,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各項政策。
富士康(衡陽)精密電子項目被湖南省政府列入省重點工程。一期項目計劃形成年產1000萬臺平板電腦的生產能力,需要進口價值1.8億美元的設備。還在土建工程期,該項目就已開始多批次進口生產設備和原材料。
為此,衡陽局專門啟動“重大項目對接”工作模式,與富士康集團及其供應鏈廠商建立全方位對接溝通。該局及時調配技術力量對該項目所有進口貨物做到第一時間接受報檢,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檢驗,第一時間出具檢驗結果證單。對項目進口成套設備采用“整體報備、分批檢驗”的檢驗監管新模式,提升工作效能,平均通關放行時間僅為3小時。
國際金融危機期間,部分產業轉移企業出口增長動力明顯不足。衡陽局經過分析研究,決定以原產地證工作為突破口,使優惠原產地證書成為轄區產品出口的“助推器”。該局在報檢大廳設置原產地政策咨詢窗口,發放原產地證知識手冊;為一些出口額大的企業寫出單獨的分析報告;深入企業現場進行原產地證注冊調查。截至目前,該局共簽發原產地證書2220份,共計可獲得關稅減免約1100萬美元。
衡陽公路口岸是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陣地,也是湖南省第一個業務流程比較完整的二類公路口岸。衡陽局及時跟進工程檢驗檢疫設施建設,認真研究口岸全申報監管模式和配套的信息化系統需求,通過軟、硬件無縫對接,為檢驗檢疫機構在口岸獨立執法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條件。
當前,湘南地區已經成為承接東部,輻射中部的重要平臺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新支點,成為湖南省繼長株潭城市群之后的重要經濟增長極。在這一發展大潮中,衡陽局逐漸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舵手”。《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