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企海外布局提速
風險管理:“走出去”的必修課
□ 趙 青
2月10日,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境所副所長吳謀遠表示,中國公司成為2011年國際油氣并購市場的重要參與方,中石化、中石油等三大油氣公司均有較大規模的收購活動,尤其是中石化的海外并購金額連續兩年都超過100億美元,在行業中比較少見。 紹 常 攝
當今世界,影響國際能源合作的因素錯綜復雜,既有能源資源因素,又有商業技術因素;既有國際經濟因素,又有國際政治因素。不少項目,看似能源資源條件很好、商業技術條件也比較有利,卻因能源政治障礙不能達成協議,有時還造成項目決策失誤、經營風險增大等后果。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的百余位專家、學者、企業相關人士對中國油企“走出去”的必要性、面臨的問題、解決之道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認為,在海外投資的中國石油企業需要對市場的風險有清醒的判斷,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提前規避類似利比亞動蕩的風險。風險管理已成為走出國門石油企業的一門必修功課。
專家表示,我國石油企業要加強風險評估,避免海外投資風險,加強對投資國政治形勢的跟蹤和評估;同時,海外并購也應尋找更穩妥的投資方式,可以通過與海外能源公司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實現穩健的戰略布局,有利于降低風險。此外,在投資海外市場時應當盡量分散,不要將投資過于集中在同一個地區。
事實上,在海外找油的過程中,中國石油企業遭受過來自各方面的阻力,目前海外石油投資有接近60%的項目在政治局勢不穩定的非洲和中東地區,其中就包括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利比亞。
國際合作仍存“短板”
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石油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內部條件更加成熟,外部環境也更加寬松,已經在國際合作的實踐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但是毋庸置疑,與?松梨、殼牌、BP、雪佛龍、道達爾等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較,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了更多的挫折,進入國際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真正實現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家表示,這與我國企業自身發展及外部環境都有很大的關系。“這既與我國能源企業是國際能源領域的后來者、國際能源秩序不公正不合理、我能源企業缺少運籌國際能源關系的經驗等客觀因素有關,同時,也與我國能源外交機制不健全、運籌不協調,對國際能源環境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對影響國際能源合作的因素關注不夠全面等主觀因素有關!敝袊鴩H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運少將說。
王海運分析說,能源資源特別是油氣資源不僅是種經濟資源,而且是種戰略資源。如果預見到對象國政局可能發生動蕩,在制定能源合作決策時就必須格外謹慎。如果對象國面臨國際制裁,和其開展能源合作就必須考慮可能面臨的外交麻煩和經濟風險。
中國石油大學校長張來斌認為,國際化人才稀缺是我國石油行業在國際合作中的短板。這種“短”體現在國際化人才的量和質都不夠,造成我國石油企業普遍面臨國際化經營能力不足,對國外的法律環境、經營環境還不夠熟悉等現狀,這些都是制約我國石油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的瓶頸。
海外找油險情不斷
中東、北非各國政治動蕩令當地經濟和人民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同時也給在這里投資的中國石油企業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石油企業應該認識到,在考慮“走出去”的諸多問題當中,安全風險是首要問題。多年從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研究的上海埂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吳田平介紹說,我國油企在國外首要面臨政治風險。他舉例說,我國某石油公司曾在委內瑞拉獨資購買了一個油田,但在委內瑞拉新政府上臺之后,我國石油公司在這個油田的所有權被強制性地從100%壓縮到25%,遭受了巨大損失。
除此之外,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市場、經營、金融、法律、勞工、文化等多個方面,都面臨著一定的風險。比如,安哥拉是中國在非洲主要的石油進口國之一,盡管我國向安哥拉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設施貸款,但由于中國建設企業對當地居民就業帶來沖擊,在當地遭到越來越多的敵意,很多中國工人和企業已成為暴力襲擊的目標。
由此不難看出,隨著中國石油企業大量走向海外,在政府和國有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大量進入非洲、南美、亞洲甚至歐洲,但油企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急劇增加。由于中國企業缺乏海外投資和運營的經歷,對于首次大規模走出國門的中國石油企業來說,必須好好補上風險防范這一課。
據了解,中國的外交、安全、商務等部門內部,在風險信息的監控和通報方面建立了某種機制,對中國石油企業也有通報機制。然而,從利比亞危機事件來看,這種通報機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國內企業和機構缺乏風險意識,或者忽略了相關風險因素,因而造成了今天的困境!吨袊|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