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濤 楊述珍
“這工作太累了,太枯燥了,干著有啥意思?”“每天千篇一律做同一件事,煩不煩?”“他的工作還沒我做得多,憑啥工資比我掙得多?”“我比他早進班組,他怎么就比我先提拔了?”……很多次我們走進班組,總能聽見班組員工這樣的抱怨。
于是班組管理者開始想辦法去監督、督促、考核。盡管辦法很多,制度和辦法出了一大堆,但是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其實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沒有一個員工不想在職業中獲得發展,沒有一位員工愿意管理者任意批評他。關鍵原因在于,班組管理者沒有真正深度了解班組成員的需求,用剛性的管理替代了溝通和交流。基層班組員工的價值不完全體現在崗位的提拔,它還應當包括自身能力的發展,以及通過工作獲得個體幸福感。
如果總是強調班組員工要看長遠,但班組管理者沒有建立好的平臺,班組員工缺乏了發展的方向感,對前途迷茫,很容易用庸常的短期目標取代長遠目標。班組每個成員都應該正視自己的價值,設想自己如果離開這個班組,時間清單上可以列出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績?
但其實,大多數班組員工的訴求與班組發展目標基本是一致的:班組希望明確分工、提高工作效率,讓員工減負;班組也希望員工迅速成長,扛起大梁;班組更希望安全生產,班組、員工都平安。既然目標一致,那班組和員工就該攜手去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員工體會到班組的關懷、信任與支持,并產生歸屬感。
班組員工都希望班組管理者,甚至企業管理層更多地傾聽基層員工需求和呼聲,作為班組管理者,應該認真思考,拿什么來激活班組成員內心成長的動力。比如,很多班組職工希望通過努力工作來獲得認同,但最怕偷奸耍滑更容易獲得青睞。然而,每一位班組員工也得警醒,如果自己把工作弄得毫無價值,也就是埋沒了自己價值的時候。
當今社會,企業的外部環境、政策、輿論等都在不斷變化,班組員工也需要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做些變革,在克服困難中激發創意,在嘗試創新中矯正自己,機遇和成功也將會相伴而來。所以很多班組員工主動作為,比如向班組建言獻策,提高生產效率;開展技術創新,解決安全生產上的技術難題;積極學習充電、提高崗位技能等等,所以他們在班組和企業的發展中主動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共同分享了成長中的快樂。
當班組管理者和班組成員都站到一起,融為密不可分的整體,互相給予體諒和尊重的時候,班組的運作基本上不再需要“鞭子”,而成了班組成員間各自職責范圍內的自覺行動,并將個人的成長成才深深植根于班組的沃土上。《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