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志明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應該是一個管理設計大師。
其實,雖然“設計管理”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概念和學科,成為企業提高效率、開發設計新品的一件利器,但是,當這個詞匯顛倒一下重點,變成“管理設計”的時候,卻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企業的發展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在企業尚小時,企業的管理大都是見招拆招、被動應付,甚至可以說,企業的管理者都是在等待一些問題出現,然后處理掉。然而,這種缺乏預見和規劃、缺乏管理設計的管理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企業無法積累管理資源,在人才的配置上比較生澀,企業的戰略行為沒有延續性,沒有目標設定,最終企業在發展方向上出現偏差,無法達到一種均衡的發展狀態。
企業的運作無外乎人財物、供產銷。要厘清企業的目標、方向、時間點、資源的排列方式,而管理設計就是著眼于此,讓企業的資源得到合理運用,讓企業不同的部門形成合力。所以,管理設計是從企業的戰略乃至使命開始,以一種倒推的方式逐步落實到具體需要什么樣的通道,需要什么樣的商業模式,需要什么樣的管理方法進行配套。
現在大部分企業管理者往往更重視產品、業務設計,而忽視管理設計。實際上,管理者忽視的恰恰是運營中至關重要的理念和邏輯。一個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的是不同的邏輯。比如,在初創階段,企業的經營講究情感邏輯,但遲早這種情感會受到利益沖擊,而不得不轉向利益邏輯。直到有一天這種利益關系變得復雜了,企業的發展邏輯就進入第三個階段的規則邏輯,乃至企業與社會魚水不分時的道德邏輯。
實際上,這些運營邏輯并不能分出好壞,只能說具有情景的適應性,在一定的階段起主導作用,但是如果沒有這些邏輯或者說邏輯使用錯位,企業的發展定然堪憂。
管理設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潛在運作邏輯的描述和構想,就是通過歸納企業運作中的諸多問題,找到規律,使之成為一種管理模式的實現方法。
如果企業的運營完全是個性化的,是不可預知的,當然就不可能有管理設計。實際上,企業之間不僅有很多共性,而且會表現出階段性的共性。這樣,企業的共性就成為管理設計的基礎。
在一定工具的幫助下,比如現在企業普遍采用的ERP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管理設計的構想可以讓企業更好地運作。
另一方面,企業的個性化特征也要關注,比如企業的規模、行業屬性、企業家的個性等等。這就使得管理設計在表現一種潛在的管理邏輯的同時,還要作為企業個性化應用的一種完美體現。也就是說,管理設計基于共性,基于規律,同時為企業的個性化所制約。因此,管理設計就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與時俱進。
企業終歸是由人來管理的,而人往往有感性管理的沖動,只有從繁雜的瑣事中跳出來,從全局、本源、規律上看待企業的經營問題,進行管理設計,進行科學、理性的管理,才能避免管理的諸多失誤,避免隨意性的管理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波動。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