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前 做在前
——從北京暴雨成災看城市災備管理
□ 本報記者 楊 陽
7月21日,北京市發生暴雨天氣,引發局部地區山洪暴發,洪峰下泄,并造成數十人死亡。災難面前,政府部門積極應急,國人自發愛心援助。然而,在抗災、救災過程中,也暴露出了我國災備管理方面存在諸多不足。
災備管理是指事前控制、事中應急與事后恢復的全程一體化管理。從時間上看,災備管理涉及3個階段。在防備階段,首先是確認易受災險的區域;其次是建立災險的識別與監測和預警體制,如北京市發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界定面臨威脅時的藍、黃、橙、紅4色預警標志。應急階段也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應急響應,二是應急救援。在第三階段,如果應急響應及時有效,則達到排除災險的目的;如果災難確實發生,則在應急救援之后,進行恢復重建。
此次應對災害的應急管理情況顯示,我國在指揮協調機制、落實防災減災責任制,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救援等方面有了積極的進步,初步形成了有效的保障和執行體系。這些應急體系及措施在災害中,對提高配合與團結協作的效率,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指揮全局的防汛指揮辦此前一天就有暴雨預警,并要求各部門責任人在周末待命。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也發出了預警。指揮部相應兩次提高了應對和警報等級,達到第二高的級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大市民積極自救互救的一幕讓不少人動容。如朝陽區望京愛心車隊自愿疏散首都機場滯留旅客,京港澳高速長陽志愿者專業隊伍自愿參與搶險。總體看,該市供水、供電、地鐵等基礎設施運行基本正常,水利設施未發生垮壩、倒閘等險情,盡力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北京市召開的強降雨新聞發布會透露,下一步,北京市將做好后續救災和善后工作,盡快恢復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公共設施。進一步排查險情,防止次生災害、特別是地質次生災害的發生。全面做好災區衛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發生等。
但是,面對近日國內各地洪澇災害頻發,城市多個區域交通陷入癱瘓,一些人士表示,強暴雨演變成自然災害已不僅僅是出于自然原因,人為因素在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暴露出城市應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我國城市排水系統受到了廣泛議論和批評:國內城市地下建設遠遠趕不上地上建設的速度,洪澇災害的發生,需要我們在重視城市美麗外表的同時,更要關注一個城市的抗災基礎設施建設。
據了解,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偏低,北京的設計僅為1到3年一遇。要升級中國城市現有的排水基礎設施非常困難,在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城市地下的空間被不斷發展的電力、熱力和電信等管道占據,已經沒有足夠空間供排水系統升級。
而相比國外,紐約的城市排水標準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而倫敦和巴黎的下水道系統,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卻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排澇功能。例如巴黎有2.6萬個下水道蓋,其中1.8萬個是可以進人的。
北京市委書記、市長郭金龍在介紹本次災情說:“這場暴雨告訴我們,城市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斷升級應急預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動員能力。”
還有專家對災害預警能力提出了質疑。地震專家高建國認為,雖然氣象預警為應對災害爭取了時間,但是升級太慢,比如最后上升到橙色預警時,最大暴雨已經過去了。因此,氣象局提前預測到了大暴雨。但是啟動的預警級別不夠高,給其他部門提醒的危險程度也不充分。
GDS萬國數據公司副總裁汪琪曾提出,南方洪水等大范圍自然災害促使我國應該加強研究各種自然災害之間,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之間,自然災害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綜合評估災險;應對已有的防災減災科技成果和應用系統進行綜合集成,實現信息共享;應在氣象、水文、地質、地震、海洋、環境等災險檢測站網的基礎上構建立體監測體系和災后監測研究預警預報網絡體系,實現不同災情的一體化災備管理;應整合各類資源,將災備體系納入到國家和各地區、各部門發展的規劃;將災害預防等科技知識納入到國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意識,防災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
另外,專家指出,當前,圖像信息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在促進城市的應急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建設上作用更加顯著。必須建立統一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將公安、交通、社會其他部門等所有已建的圖像信息采集系統資源有效整合與協調,實現共享,建立規范的管理要求與運行維護標準,確保布控合理。通過整合圖像信息資源,形成全面覆蓋、高效靈敏的公眾安全圖像信息網絡,增強城市綜合治理能力。《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