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擂臺上的“夢之隊”
——揚子江藥業集團質量管理采訪記
□ 莊義春 本報記者 趙陜雄
看似平淡的質量管理在中國制藥行業講述了“水滴石穿、石破天驚”的故事。
一家幾乎默默無聞的企業,用同行們感覺很老土的方法拔地而起,連續3年坐上行業內頭把交椅,驚艷四方。它就是揚子江藥業集團。
10月27日,首屆中國醫藥質量峰會在有著多項質量桂冠的揚子江藥業舉辦。揚子江藥業的質量神話在此次醫藥質量峰會廣為傳頌:QC成果連續8年摘得桂冠,成為醫藥行業QC擂臺上的“夢之隊”。
嚴把原輔料質量關
我國有4000多家制藥企業,2011年醫藥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5萬億元。近年來,當五花八門的藥企廣告狂轟濫炸“知名度”與“療效”的時候,老老實實抓質量的揚子江卻幾乎淡出了電視廣告,出奇的低調差點讓人忘記它的存在。
“質量是企業的命根子。”許多年來,揚子江藥業的領導者徐鏡人幾乎每天老調重彈、百彈不厭,一遍又一遍地向員工念叨這句口頭禪。
業內公認制藥輔料采購“水比較深”,因為輔料企業多、小、散、亂,花樣繁多。但揚子江的“水”一點也不深。他們采取了去繁就簡的采購方式,一切向質量最好看齊:片劑包衣只用美國公司——上海卡樂康的,膠囊只用賽璐珞明膠蘇州膠囊的……毒膠囊事件發生后,許多企業噤若寒蟬,而揚子江平靜如常,因為不符合質量標準的輔料進不了工廠大門。
每天早晨7:50是職工上崗的時間,各工序交接、全天工作安排、上崗準備都在8點之前的10分鐘內完成。各車間全天所需的各種生產原料也在這時開始陸續進場。
劉東民是揚子江固體制劑二車間的一名配方工,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干了5年。其工作就是對進場原料進行最后的核對。他說:“我這個崗位非常重要,每次投料之前必須全神貫注核對品名、規格、數量、形狀、包裝等,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差錯,生產出來的就是不合格藥品,責任重大。”
事實上,到劉東民配方把關這一步,進入揚子江的制藥原輔料已經是過五關斬六將了。
供應部是揚子江質量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部門之一。供應部部長殷建華說,揚子江對每一種原輔料一般會選擇1~3家供應商,選擇的原則是行業排名前三的企業,然后審核相關資質,最后才是價格比較。他坦言,在原料成本持續高漲、藥品價格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揚子江這種選擇供應商的策略有點吃虧,但是在國家日益提高質量標準的大趨勢下,揚子江恰恰憑借產品質量過硬走得很穩。
揚子江藥業集團由于從源頭上控制,嚴把原輔料進廠關和質量關,成功地避開了“藥害”風險,靠優質的產品質量牢牢地占領著市場制高點。
向國際高標準看齊
2008年,揚子江悄然向歐盟標準進發。揚子江進軍歐盟的第一個舉措是重金聘請外企質量專家加盟,吸收國外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第二個舉措是在固體制劑車間全面實施歐盟標準,向歐盟現場認證發起沖擊,以點帶面推動全公司質量管理上臺階。
經過兩年的努力,2010年,揚子江順利通過了歐盟GMP現場認證檢查。今年3月,第一批制劑產品成功出口到德國,打響了進軍歐盟高端市場的第一槍。
對于企業來說,無論規章制度多么完備,體系多么健全,如果沒有全員參與和不折不扣的執行,都是一紙空談。全員質量管理恰恰是揚子江最炫目的亮點。
輸液1號車間的劉康輝說,每天他要經過6道清潔程序才能進入車間,為了避免工作中上廁所,每次上班之前他都減少喝水,工作中更不能喝水,只要穿上無菌衣,人就像處于真空狀態一樣。
在有效完成質量控制檢驗任務的基礎上,揚子江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在行業內率先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審評,獲國家認可實驗室資質。通過認可工作,揚子江引進了“不合格檢測工作的糾正與預防措施、設備控制與管理”等先進的質量控制體系。
如今,揚子江的質量月已經連續舉辦了28屆,活躍在生產、質量、科研第一線的100多個QC小組圍繞生產、質量課題開展技術攻關,解決生產質量難題,為產品質量保駕護航。集團總助沙琦說,揚子江的QC活動是實打實的活動,車間開展QC攻關活動,企業根據成果大小撥資金予以獎勵。
今年揚子江質量月活動,注重拿產品質量和最高標準對比。比如,凍干粉針、大輸液參照企業是阿斯利康和華瑞,頭孢粉針和固體制劑參照企業是羅氏和楊森。
質量管理是個老辦法,也是個“笨”辦法,需要常年不懈的韌勁。相對于眾多用資本運作、猛砸廣告費實現發展的企業,揚子江卻采取質量管理這個“笨”辦法業績飛升,連續3年穩居工信部醫藥工業百強榜榜首。《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