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創全球一流
——深圳局醫學媒介生物實驗室發展綜述
李政良 劉春曉
深圳毗鄰港澳,國家級一類口岸多達17個,擁有全國出入境人員、出入境車輛、單港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口岸。深圳口岸的特殊地位決定著口岸醫學媒介檢測能力建設的高定位。近三年來,在深圳局黨組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該局醫學媒介實驗室在軟硬件建設上取得了質的飛躍,達到了國內一流、行業系統內領先的水平,成長為集“檢測、科研、培訓和交流”為一體的衛生檢疫綜合性實驗室,可開展形態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水平的研究,為口岸主動實施衛生防控措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2008年3月,實驗室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成為全國首家獨立通過ISO/IEC 17025質量管理體系認可的醫學媒介實驗室。
技術支持,精準檢測,確保國門衛生安全
源于一線,用于一線;為口岸把關,為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技術支持。2009年,實驗室以扎實有效的監控檢測工作為深圳口岸衛生安全提供了全方位技術保障,做到了“檢得出、檢得快、檢得準”,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該實驗室與深圳局醫學實驗室是深圳市確診甲型H1N1陽性病例的唯一參比實驗室。
醫學媒介實驗室在深圳口岸多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成功處理中表現出色。2005年11月27日,對香港籍貨輪“康滿輪”上的兩名發熱船員進行檢測,確診為登革熱患者;2007年6月12日至16日,對印度籍貨輪“GangaSagar”號23名發熱、流涕船員進行排查檢測,確診為甲型流感暴發;2009年9月5日,對法國籍船舶“達飛·德彪西”號13名嘔吐、腹瀉、發燒船員進行排查檢測,快速查明為1起食物中毒事件。準確的檢測結果為有效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據,受到上級領導和地方有關部門的表揚和肯定。
扎實工作,銳意研發,科技興檢促發展
在軟硬件優勢的支撐下,醫學媒介實驗室積極探索,加速創新進程,成為深圳口岸衛生檢疫領域技術支持、科研、制標的核心力量。近三年,實驗室完成各類科研項目9項,制修訂行業標準4項,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30余篇,被SCI收錄5篇,其中影響因子3以上的兩篇;主編了《人類的頑疾———流感》,主譯《蟲媒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還參與編寫《現場流行病學與國境衛生檢疫》、《衛生法學》等專著3部;研制了西尼羅病毒抗體多片段蛋白芯片試劑盒、諾如病毒磁珠型可視化基因芯片快速檢測試劑盒;實驗室獲得“假互補肽核酸探針的生物芯片及其基于SPR原理的檢測方法”等4項國家發明專利,取得軟件著作權1項,計劃申請專利3項。
目前,實驗室已獲深圳市科技創新獎、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多項,在研國家“863”計劃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18項。由于在醫學媒介生物監測檢測方面的技術能力出色,實驗室受國家質檢總局衛生檢疫監管司委托,先后協助起草了多項技術方案,主持、參與制定了醫學媒介生物監測和交通工具消毒方面的行業標準8項,為全國各口岸醫學媒介生物監測控制工作規范化提供了技術依據。
教研相長,以教助研,推進口岸核心能力持續提升
在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實驗室開始探索教研結合的發展模式。2009年3月,質檢系統首個蚊傳疾病研究室“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深圳)蚊傳疾病研究室”在深圳局醫學媒介實驗室掛牌成立。同時,該實驗室還是中山大學教學基地,呂志平副局長、徐云慶博士、顧大勇博士作為中山大學碩士生導師,目前正培養衛生檢疫專業碩士研究生12名。
為服務地方防疫反恐工作需要。實驗室專家應深圳市反恐辦邀請作為深圳市反恐專家組成員負責口岸生物反恐的技術指導工作,為深港口岸突發人禽流感的聯合演習提供了技術支持;配合制定了《深圳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技術方案》;參與了《創建“國際衛生機場”規程》的制修訂工作,促進了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的規范運作。
醫學媒介實驗室的快速發展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近年來,實驗室先后與香港衛生署、國內醫學媒介檢測技術科研機構、多家重點高校、國內大型生物科技企業等進行課題合作和實用技術研究,成效顯著。今年1月,世衛組織專家來深參加“創建國際衛生港口十周年論壇”期間,專程參觀了深圳局醫學媒介實驗室,對實驗室近幾年的檢測和科研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其自主研發并在深圳口岸運行的醫學媒介生物遠程鑒定與預警分析系統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認為該系統具有全球推廣的價值。WHO專家還表達了與實驗室聯合建立WHO技術合作中心的意向,并與實驗室技術人員詳細商討了合作事宜。
東風吹,起宏圖。深圳局已就醫學媒介實驗室的發展描繪了宏偉的藍圖,規劃了近1600平方米的新場地,加大了設備投入,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技術人員的激勵機制,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深圳局醫學媒介實驗室正在向全球一流的專業實驗室邁進。 《中國國門時報》
李政良 劉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