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能量堪比技術革命
專家稱企業應加強管理創新實現戰略轉型
□ 本報記者 劉 霞
3月27日,由中國企業聯合會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企業改革局主辦的“2010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
與會專家表示,企業管理創新不僅是企業提升經營水平必然選擇,更是行業、產業乃至整個工業競爭力集中體現。當前,企業應從3方面加強管理創新實現戰略轉型,即履行社會責任首先要善待員工、著力推進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有效結合的全方位企業自主創新以及把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個時期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
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最近,素以精細和卓越質量管理著稱的豐田公司因質量問題導致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汽車召回。這一事件也引發了一些專家對企業如何加強管理實現持續發展的思考。
“究其原因,正如豐田社長豐田章男所承認的那樣,企業發展速度過快,員工和組織機構的成長、發展沒有跟上,導致了這些問題的出現。豐田召回事件從反面告訴我們,現代企業價值觀既是一種全新的理念,也是指導企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中國企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蔣黔貴如是說。
據介紹,企業價值觀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和成功關鍵。從全球范圍看,企業價值觀經過了最大利潤價值觀、經營管理價值觀和企業社會互利價值觀3個發展階段。當前,利潤最大化的傳統價值觀正在逐漸被與社會互利共贏的現代企業價值觀所取代。企業在提供產品和服務獲取利潤的同時,必須統籌考慮員工、消費者、國家、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涉及方方面面,當務之急是善待員工。”蔣黔貴介紹,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大軍的主力,“80后”和“90后”新生代農民工正在崛起,他們不安于普工崗位,又不能勝任技術崗位,這種尷尬是我國長期以來對物的投入遠遠高于對人的投入(教育、培訓,特別是職業培訓)造成的。如何迎接中國產業工人換代的挑戰,是企業戰略轉型的重要問題。
專家表示,近幾年不時出現的“民工荒”也警示企業,靠低工資維持低成本的老路難以持續。企業必須以人為本,把員工視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切實保障基層勞動者的權益和提高員工素質,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
創新是一種組合
會上,阿里巴巴管理模式引起了專家們的關注。
“阿里巴巴就是抓住了全球信息化的歷史性機遇,瞅準‘中小企業電子商務’這一市場空白,在國內首創了網絡銷售的商業模式。”專家介紹,阿里巴巴以互聯網為工具與渠道建立了專門服務于小企業的B2B(商家對商家)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阿里巴巴網、專門服務于個人的C2C(個人對個人)網上零售平臺淘寶網等。最近,又將信息交換服務戰略升級為在線交易,在數以千萬計的終端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搭建了成本更低、覆蓋面更廣的批發采購平臺。
“這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創新使阿里巴巴在短短10余年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
“企業自主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有效相結合的全方位創新。”專家認為,既可以表現為技術、工藝、產品等技術方面的創新,也可以表現為戰略、商業模式、文化、制度、組織、營銷等管理方面的創新。正如創新理論大師熊彼特所指出的那樣,“創新是一種組合”,既可以是引進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也可以是開辟新市場,重構企業的新組織。
據介紹,國內外企業的實踐證明,沒有管理創新的支撐和保障,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很難獲得成功。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只有10%的專利能成為技術創新成果,只有10%的創新成果能夠產業化。這是因為,除了技術本身的因素外,技術創新活動還受到諸多管理因素的影響。比如,在立項階段,要對市場環境、客戶需求、相關產業、競爭對手等進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戰略決策;在研發過程,要進行科研隊伍的組織、激勵和研發流程設計;在大規模投產時,生產組織、工藝布局、員工培訓、物料供應、品質保證等管理工作不可或缺;新產品投放市場之后,營銷、市場開拓、品牌推廣等將會遇到更大挑戰,這些都需要企業通過管理創新來解決。
“此外,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一旦形成,也同技術革命一樣會對企業乃至人類社會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專家以美國和日本為例說明。美國在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興起了長達四五十年的“管理運動”,實現了股份制、科學管理、流水線生產方式、事業部制等管理創新,催生了一批世界級企業。日本二戰后的勞動生產效率只有美國的1/8,由于采取了“技術與管理并重”的方針,成功探索出了以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為主的日本管理模式,使日本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后來居上。
挖掘“第三利潤源泉”
獲第16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的淮南礦業集團公司的兩個數字給與會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4.6億——2006年的物流總額;
123.65億——2008年的物流總額。
“淮南礦業的成功實踐對于我國大型制造企業轉變對物流的傳統觀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環境意義重大。”專家介紹,該公司把物流作為企業第二輪發展的支撐產業,將內部供銷部門獨立出來,成立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運用信息化系統進行流程再造,全員培訓,制度建設,實現了“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變。
據介紹,長期以來,我國制造企業管理的重點在生產領域,通過提高生產過程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贏得競爭優勢,而物流供應鏈環節往往被忽視。隨著人力、資源、環境成本的相對升高,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顧客需求的快速變化,生產過程的“價值洼地”在逐漸被填平,有的企業開始把挖潛的重點轉向物流供應鏈環節,尋找降低成本的新途徑。有資料顯示,當前制造企業成本構成中,材料費用居第一,物流成本居第二,占到銷售額的5%~35%。90%以上的時間處于倉儲、運輸、搬運、包裝、配送等物流過程中。
“通過強化物流供應鏈管理,挖掘這個‘第三利潤源泉’已經成為世界性趨勢,不少跨國公司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據介紹,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物流業發展緩慢。有專家預測,如果我們物流業的發展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企業的物流成本可以下降70%,潛力相當大。“因此,企業應把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個時期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專家說。
鏈接
178項創新成果發布
近日,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了第16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共有178項成果被審定為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
其中,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創造的“TD-SCDMA國際標準的產業化開發管理”、中鋼集團創造的“基于綜合配套、系統集成服務的鋼鐵生產性服務企業戰略轉型”等31項成果被審定為一等。
據介紹,第16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涉及當前企業管理的各個領域,全面反映了我國優秀企業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低碳化、綠色化和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挑戰,積極開展管理創新,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體現了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和創新趨勢。 《中國質量報》
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