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億元市場有待開掘
合同能源管理分享節能大餐
□ 黃 康
“由于形勢嚴峻,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制定節能減排預案,預計6月份就將出臺,預案涉及關閉能耗過大的相關企業和實施節能措施等兩方面內容。”日前,在江西南昌召開的全國能耗數據聯審及節能情況分析會上,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耿勤透露。
而合同能源管理在該次會議中作為一項重要的節能措施被提出。其背景在于,我國現階段能源利用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八大高耗能行業的產品單位能耗更是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了40%。對于高耗能企業來說,提高現階段的能源利用效率,避免被強制關閉的命運,已經是當務之急。
有預測稱,2010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綜合節能投資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1.1%。如此大的市場誘惑,使得中國眾多節能企業正摩拳擦掌,為分享這一未來市場的“大蛋糕”做準備。
備戰節能減排市場機會
4月初,在國家出臺的《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推動合同能源管理發展,除了有利于該行業的健康發展外,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近期頻繁的會議,的確讓我們感受到來自節能減排的壓力。”一位不愿具名的江銅內部人士這樣表示。江銅能耗壓力主要來自全球金融危機后,企業不斷擴充的產能。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江銅工業能源消耗量折合標準煤為54.2噸,單位產值能耗為0.1噸標煤/萬元。
按照江銅的設想,到“十一五”末,江銅將實現綜合能耗和萬元產值能耗下降20%,節能5萬噸標煤,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0%,工業水復用率85%以上的目標。
而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豪”)則在其中找到了屬于企業的機會。
“近期,泰豪正在與江銅集團下屬一家銅管廠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合作,主要是改造廠房照明,預計實現平均節能率達到60%。后續該項目總金額會高達數千萬元,將涉及江銅本部等其他廠礦區,目前正與江銅洽談中。”泰豪樓宇電氣事業部副總經理余根金介紹說,泰豪與江銅的合作有望年降低能耗5%左右。
據悉,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達502家,完成總產值580多億元,形成年節能能力1350萬噸標準煤。根據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的統計,2009年我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從2008年116.7億元增長到195.32億元,同比增速為67.37%。更有預測稱,2010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綜合節能投資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1.1%。
作為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最早的企業之一,2009年,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完成13億元節能產業產值規模。
“合同能源管理能有效解決企業節能減排問題,它類似于能源租賃服務,將成為整個節能產業的動力源泉,而從節能產品制造到企業節能工程的產業發展趨勢,節能服務產業將極大推動中國節能產業的發展。”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所長鄧宏說,這一市場潛力無限。
現實問題不容回避
然而,在北美和歐洲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產業的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仍有許多現實問題待解。
國外的節能服務公司多為耗能企業提供成體系的節能服務,例如流程改造,節能技術的應用等,其中大多是技術性服務,實際提供節能產品的并不多。而在節能市場中,這些成體系的節能技術應用才是最大的“金礦”。據美國國家能源服務公司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節能技術和能效提高方面的服務產值最高,幾乎是整個產業產值的73%。
而在中國節能市場當中,更多還是停留在節能產品的提供上,對于流程改造、節能技術應用等方面都受到技術因素、市場不規范等問題的制約,難被市場認可。
目前,國內合同能源管理市場,民營企業參與度遠遠高于國有企業。“國企及其員工從合同能源管理中獲益不大,因此他們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積極性不高。”江西省工業經濟聯合會副秘書長董忠強認為。
“其實,國有企業同樣歡迎EMC項目。但真正到了企業執行這個層面,就會受到某些因素的阻擾。這其中牽涉最多的就是國有企業大部分采購管理人員,他們無所謂企業節能大小,因為國有企業每年會安排采購預算,購買企業的節能設備,如果節能成功,這就侵蝕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泰豪樓宇電氣事業技術部副總工劉文生介紹說,在面對國有企業或公共機構時,他們需要前期要做大量的說服工作。
據了解,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運作模式,分為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保證支付型、能源費用托管型3種。不過這一市場的操作并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合同文本上。
“合作雙方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但在實際操作當中,有許多突發事件是合同無法細化的。節能量作為衡量雙方收益的重要指標,在一些情況下是不可測量的數據,更多的時候需要靠雙方資質和信譽度,這時合同文本規范性及市場規范性就成為左右雙方履行合同的重要標尺。”劉文生說,正是因為市場的不規范,很多時候,節能服務企業由于各種因素投入后卻不能獲得相應收益。
據悉,近日國家發改委會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及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等多家單位,組織制定了《合同能源管理技術通則》(以下簡稱《通則》),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涉及到合同文本規范性上。目前,該《通則》正處在征求意見階段,有望年底前出臺。
另據了解,在財務上,節能服務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能耗企業則面臨會計入賬制度難題。目前國內的合同能源管理通常采用節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操作,前期資金大都是由節能服務企業承擔,這就加大了節能服務企業的資金壓力。這些項目少則數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的大項目,資金從何而來就成為這些企業考慮最多的事情。
在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巡視員何炳光看來,無論在節能服務企業還是節能需求企業來說,都需要國家出臺更加有效并切實可行的政策作為保障,以提高雙方的積極性。《中國質量報》
黃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