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競爭存在于供應鏈之間
在供應鏈上架起信息化橋梁
□ 本報記者 張曉航
從傳統的運輸、倉儲、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務到第四方物流提供供應鏈管理方案,物流這一概念從外延到內涵都已發生很大變化,并在跨國物流企業的成功運作中得到體現。對于作為世界制造業重要基地和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中國來說,大力發展物流產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不待言,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是企業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的橋梁。
優秀的供應鏈系統至關重要
“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供應商博科資訊總裁沈國康高度概括了供應鏈的重要性。
在很多行業中,制造成本的降低幾乎走到了極限,銷售額的增加也難有大的突破,對供應鏈的優化和細化最有可能成為企業的另外一個利潤源。供應鏈管理會主動為企業創造價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據調查顯示,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提升企業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貨期以及降低庫存。更重要的是,對供應鏈的優化和細化,并不僅僅是一個與效率和成本相關的話題,對那些希望加快自己的市場反應速度,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的公司來說,選擇合適的供應鏈,可能就等于選擇一款生死攸關的防身或攻擊性利器。
現在距離不再是問題了,互聯網時代要求有一個非常快速、精煉而且智能的供應鏈。
沈國康說:“優秀的供應鏈系統對于滿足每一個企業的目標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能夠創造價值的供應鏈反過來是能夠為終端消費者創造價值的。供應鏈帶來價值鏈,價值鏈使得一切業務能夠創造價值。只要建立優秀的供應鏈系統,并付諸于整個經營中,我國企業就至少能節省5000億元以上的成本。”
供應鏈渠道問題多
隨著法規要求更高的合規度,以及供應商和信息數量的增加,供應鏈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成本越來越高,并且更加容易受到影響,應對這些挑戰變得更加困難,若依照傳統的供應鏈策略和設計的話更是如此。
據了解,由于我國大多數公司物流部門或者物流公司在信息化管理上缺少必要的投入,盲目進入全國乃至全球供應鏈體系所帶來的龐大的數據量,往往令他們應接不暇,導致本來就處于混亂中的供應鏈雪上加霜,貨運延誤、貨物被盜、貨物變質和貨物接送誤差等事故頻繁出現。同時,由于員工培養工作不到位,相對缺乏經驗,往往無法及時識別和準確處理供應鏈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供應鏈的成本居高不下,來自客戶的投訴也很難得到及時的答復和準確的處理。供應鏈不但沒有幫助企業,反而給企業發展拖了后腿。
早在2000年,美國物流服務研究機構就發現,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供應鏈渠道中存在的問題,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該機構指出,在美國已經實施的供應鏈管理案例中,有的非常先進,從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制造商、銷售商直到消費者,可以實行全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經營人,盡管也在高喊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但實際仍停留在設想和規劃的水平上,具體操作不過是儲運公司的老一套,倉儲、遠洋運輸及航空貨運等各物流環節之間相互脫離,沒有任何協議或承諾用于保證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機制。
加強信息化管理
有關專家指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是企業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的橋梁,反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觀念就很難貫徹。
國際上很多成功的企業,早在十多年前就借助信息化管理把供應鏈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盡管如此,這些公司仍認為在加強供應鏈信息化建設上,還有很多空間和潛力。
許多企業都進行了供應鏈改進項目,但是由IBM發布的《2009全球首席供應鏈官調查報告》研究發現,僅僅構建高效、求驅動或透明的供應鏈已遠遠不夠,未來的供應鏈會更加“智慧”——更為先進、互連和智能,企業供應鏈負責人也將面臨向首席協調官的角色轉變與提升。
先進:就是先前由人工填寫的信息將逐步由機器生成,信息來自傳感器、RFID標簽、 儀表、GPS等自動化設備,庫存可以自動盤點,集裝箱可以自行檢測其內部的貨物,如果托盤被送錯地方,會產生自動報錯。
互連:就是整個供應鏈將連為一體,不僅是普通的客戶、供應商和IT系統,還包括各個部件、產品和其他用于監控供應鏈的智能工具。這樣緊密相連就能使全球供應鏈網絡協同規劃和決策。
智能:就是供應鏈決策也將變得更加智能化。先進的分析和建模技術可以幫助決策制定者更好地分析極其復雜多變的風險和制約因素,以評估各種備選方案。更加智能化的系統甚至還可以自動制定決策,提高了響應速度,減少了人工干預。《中國質量報》
張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