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的管理真經
——質量管理專家孫旭群二三事
□ 本報記者 杜 吟
“就目前而言,貴公司在技術、效益等方面還均保持行業領先,問題是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而持續改善便是當下最需要的。”9月3日,在北京北四環的一家經濟型酒店,一場關于企業持續改善工作的部署會議正在召開。主持會議的人叫孫旭群——BMGI公司的質量管理專家。而參加會議的人都在網絡另一端——一家跨國公司中國分公司現場。
只是因為從網絡視頻上看到了一段孫旭群的管理變革成果介紹,這家企業便找到了孫老師。“我們在中國開辦分公司十多年了,但目前明顯感到在導入精益六西格瑪的持續改善項目方面缺乏組織保障,使得變革過程受阻甚至失敗。”這家企業負責人坦言,聘請孫老師來“支招”,是因為他開過的“藥方”很管用。
現場“號脈”
此言不謬。在質量管理界,孫旭群有著“老中醫”的名號。那么這樣一個名號是怎么由來的呢?這還得從一次客戶輔導說起。
有一年,同往常一樣,擔任質量管理輔導專家的孫旭群風塵仆仆地趕到濟南鋼鐵公司。有位負責人一見到孫旭群就焦急地問:“以前我們公司也導入過精益六西格瑪,但實施一段后,效果沒見提高,效率反而下降了,我們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面對這樣的疑問,孫老師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要求去現場看看。這位負責人覺得很奇怪,難道不需要看報表看數據么?那么大的現場怎么能看得出問題呢?孫旭群說:“現場是脈,號了脈才知道哪里有問題。”于是,這位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只好陪同他到現場“號脈”。
在生產現場,孫旭群邊走邊看邊問,仔細觀察著每個生產細節和流程,并在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著……幾小時后回到會議室,在大家迫不及待的眼光中,孫旭群就剛才所觀察到的問題逐一做了分析,指明問題癥結,并簡單介紹了一些工具方法。短短30分鐘觀察就能直指癥結,孫老師的整體評估能力讓在場人員大開眼界。分析完現有問題后,孫旭群又結合公司的行業背景、目前的政策及市場導向,提出了一些可進一步改善的建議。之前客戶就聽說孫老師是BMGI的首席顧問,但沒想到“現場號脈”得出的病癥如此精準。從此,孫旭群“老中醫”的尊稱就開始在客戶間廣為流傳。
茶中論道
今年年初,BMGI中標中國化工集團管理變革項目,孫旭群又是該項目的牽頭人之一。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化工集團內部分支龐大,系統復雜,下屬各分公司水平良莠不齊,此次的持續改善難度高、任務重。這對沖在第一線的孫旭群顧問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考驗。
就如品茶,有的人憑經驗,有的人憑感覺,有的人論茶產地,有的人則注重水的來源。一樣的普洱,會有各個不同的解讀。但無論怎么取舍,有一點卻是不變的:飲茶者要得到實惠。推廣到做質量管理,同品茶一個道理,“必須注重效果第一。”孫旭群擲地有聲,貫徹質量管理基礎的程序一個都不能省,而且,“要扎實”。那就是要嚴格按照“PDCA循環”,即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糾正)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且循環不止地科學地進行下去,達到持續改善的目的。
為保證變革取得扎實效果,如今, “孫旭群團隊”已經沉入到中國化工集團方方面面: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產品和工藝的變革等,都成為孫旭群團隊此次持續改進化工集團關注的要素。品嘗這許多不同的“茶滋味”,其實就是“PDCA循環”,以便綜合出一套實用的“茶經”來。
經驗沒“譜”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只是后來因為經驗,大都成了“盜版”。對此,孫旭群的名言是:經驗沒“譜”。
管理學碩士出身的孫旭群,曾擔任過國際知名電動工具大廠Black Decker亞洲采購中心的六西格瑪及質量執行負責人,20多年質量管理顧問的工作經驗, 再加上扎實的管理理論,也使他成為精益六西格瑪持續改善項目方面知名專家。
在很多行業經驗都可以復制的現狀下,作為一名‘熟練工’,是否可以用復制的方法來處理一些質量管理問題呢?曾經有人問過孫老師這個問題,他嚴肅地說:“在這個行業,顧問最寶貴的就是經驗‘沒錯’,這一點也養成了一些顧問不好的習慣——倚老賣老!但要知道經驗也是沒‘譜’的。”
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企業所處的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企業即便行業相同,但生產模式、企業文化也有一定的差異。光憑經驗照搬是無法達到改善的目的的。盡責的顧問會在事前對要服務的客戶公司背景、行業特點等逐一做分析,視現場為企業命脈,通過多方位的觀察,選取合適的方法讓咨詢輔導工作能落到實處,行之有效。”孫旭群堅持這么說,也堅持用這樣一種“時位移則變法移”的態度帶領團隊,服務客戶。《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