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也能變成金
創新從換位思考開始
□ 古 力
在某機械加工企業的一個柱塞泵裝配班組,幾年中,一位高級工人技師針對用戶反映的曲軸箱油封漏油的問題,一直采取“堵”的辦法,造成越堵越漏,始終無法徹底解決油封漏油的難題。后來他換位思考,采取了“疏”的辦法,在曲軸箱內增設一回油通道,讓多余的機油回流到曲軸箱,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油封漏油的問題。他的這項技術創新由此獲得了企業科技合理化建議一等獎。
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曾評出一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此人名叫考澤,是衣阿華州的一個農民。這個多年來以種植玉米為生的人,盡管每年的玉米收成不錯,然而生活卻沒有多大改變。他多次突發奇想,幻想著那些金黃的玉米能變成金燦燦的黃金。
有一天,考澤從互聯網上看到一條消息,說德國和日本相繼研制出了以乙醇為燃料的汽車。這種汽車由于以乙醇替代石油,可大大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利于減輕尾氣對環境的污染。當時,人們沒有誰想到玉米中蘊藏有豐富的乙醇,是一種可再生的能源,考澤卻把玉米與生產乙醇聯系了起來。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農民時,許多人說他在想入非非,認為這是根本無法做到的事。帶著自己的想法,考澤與一家科研機構商談合作,結果卻出人意料。2006年5月,這家科研機構經過反復實驗,終于完成將玉米轉化為乙醇的科研任務。考澤立即將這項成果投入工業化生產,轉化為生產力,使玉米的附加值成倍增長,實現了玉米變黃金的夢想。
生活中有些事總是琢磨不透、梳理不順,于是在心里打成了結。創造亦是如此,有時會在一個問題上搜腸刮肚、百思不得其解,這與其說是個設計問題或技術問題,倒不知說是個思維的方式問題。
柯特大飯店是美國圣地亞哥市的一家老牌大飯店,當年因舊電梯狹小而準備擴建一個新電梯,并請來全國一流的建筑師和工程師研討擴建方案。專家們經過實地察看與論證,達成一致結論:在每個樓層打洞,在地下室安裝新式馬達。擴建中,飯店須停業半年。老板皺著眉說:“這會損失難以計數的營業額,除了歇業半年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專家們面面相覷。
正當專家們怎么也想不出別的方案時,一名清潔工剛好經過這里,聽到了他們的對話,隨口說道:“如果換上我,我會直接在屋子外面裝上電梯。”一句話改變了專家們的思路,解開了飯店老板的心結。很快,在飯店的外面裝設了一部新電梯,成為建筑史上的第一部觀光電梯。
為什么專家們想不到把電梯改設在建筑物外面呢?這是因為專家們多少年來學習、研究、設計、施工的都是在建筑內使用的電梯,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確實能夠幫助專家在直覺下很快做出反應,但同時卻成了專家們的思維定勢,他們的創新也就定位在了建筑內使用的電梯上。專家要改變思維定勢,找到新的創新點,必須換位思考。
換位創新要求暫時不用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研究問題,換位到別人的位置上觀察與理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和要解決的問題,并經常與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換位,而且要把每次換位后的看法、想法(即便幼稚、可笑)一一寫出,最后進行歸位思考,從專業上分析自己換位思考得到的這些看法、想法是否可行。
換位思考時,人們會發現角色換位容易,但觀念和思想的換位卻很難。建筑師難以用醫生的眼光看建筑,醫生也難以用建筑師的眼光看醫療。提高換位思考的效果,要經常與不同的人交流,平時就要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例如在會場上聽領導講話時,能夠想到假如自己是領導會怎樣講。與之相反的是,要隨時站在對方的或他人的角度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例如自己撰寫文章時,就要想管理者讀后會有何看法,工程師看了又有何感想。
在當今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具體實踐中,有許多成果是人們用換位思考催生的。創新首先要求人們思維創新,只有破除陳規,獨辟蹊徑,才能開辟出一條創新之路。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向中小型企業家作創新報告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異想天開,茅塞頓開;膽大妄為,大有作為。”其中深刻的哲理,不僅是他本人從事創新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對換位思考、創新思維的最好詮釋!吨袊|量報》
古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