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三:圖書館館員不專業
陳淑菁老師反映的第二個問題是,圖書館沒有專職的館員。“我們曾經到一些示范小學圖書館參觀,有的條件非常好,閱覽室是自然采光、軟木地板,沙發顏色柔和,書架低方便孩子取書,類似外國的圖書館。但是幾乎所有小學的圖書館都并非全天開放,也沒有專職的館員。”陳老師稱,由于學生白天都有課,因此小學圖書館大多只在中午時段開放,而且由于編制限制、照顧學校員工家屬等原因,多數小學圖書館館員由其他教師、教師家屬甚至校車司機等人兼任。“正規的圖書館有流通、采編等完整的流程,大家各司其責,才能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先進經驗
十一學校聘專業博士培訓館員
目前,個別名校已經認識到圖書館對在擴展學生知識面上發揮的重要性,記者采訪了解到,十一學校即將聘請圖書館專業的博士,對圖書館館員補課培訓。
十一學校的圖書館建設類似于西方名校,樓道間擺有鋼琴,電梯口的熒幕上不斷播放著文教科教片,復印資料只要一毛錢一張……在校園里,記者隨即采訪的幾位同學都表示,非常喜歡圖書館的氛圍,常去借書。但十一學校圖書館劉元軍館長表示,圖書館可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與其他學校不同,十一學校的圖書館館員專職負責圖書館工作,而不是由其他科任老師兼職。“專職但不專業”,劉元軍介紹說,他自己也非科班出身,而是高三歷史老師。“目前館員做常規的借還書、排架、貼標簽等工作沒問題,但是專業性強的統計問題和技術問題會受到限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都認為圖書是向里對齊的,好規放。但正規圖書館為了讓學生能一目了然看清書目,以免薄的矮的書被大家忽視,圖書都是向外對齊的。”劉館長說,最近十一學校招聘了一位圖書館專業的博士,主管圖書館工作。等“博士”上崗后,將更新一系列軟件,統計學生借閱量和最受歡迎的圖書等。經常借書的同學會得到嘉獎,而幾年來都備受冷落的書目將被淘汰。
■代表建議
劉彭芝:對館員進行培訓與考核
在今年北京兩會上,市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彭芝和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等人提出了《關于政府加大對中小學圖書館投資的議案》。議案中,代表提出,目前中小學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一些學校圖書館雖然實現了圖書、期刊、音像等館藏資源的數據加工、借閱自動化的管理,但要深入開展信息化建設(如開發、整合各種館藏資源),仍存在著很多困難。中小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大多不是圖書館專業或計算機專業出身,他們只能做一些外借、閱覽等基礎工作。
對于以上不足,劉彭芝代表提出了三項解決方案。一是政府設立專項圖書館資金,用于中小學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二是成立中小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培訓機構,掛靠于進修學校。對學校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制定館員的資格標準并進行考核等。再就是要建立北京市圖書館網絡平臺,每個學校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建立各個學校的小平臺,把各自學校的館藏資源整合在這個平臺上,以檢索為主要服務途徑,開展網上檢索,參考咨詢、書目推薦、電子書刊、數字資源庫等服務項目。(記者 張璐)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表周群——校園圖書館應發揮“信息檢索”功能
市人大代表、北京景山學校老師周群告訴記者,在內容上,中小學圖書館目前藏書基本是傳統經典較多,因此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具有時代感的經典之作,如茅盾文學獎最新獲獎作品、杰克·倫敦、凡爾納的小說等。在功能上,中小學圖書館更適合發展“信息檢索”的作用。“對于一些經典名著和必讀書,我的孩子和學生一般不會從學校圖書館借,而是買來閱讀并在家里收藏。因此學校圖書館的作用不應僅限于借閱。”周群稱,目前高中生已經開展研究型學習,初中生也會寫探究型的小論文。但同學們在網上搜索引擎上檢索到的信息不足為據,應該培養學生研究的意識,讓他們多接觸圖書館的一手資料并篩選信息。面對圖書館的浩瀚資源,圖書館專業館員可以介入、引導學生如何去用好這些資源。在整合資源上,周群建議中小學圖書館向首圖學習,按照節氣、老北京的傳統風俗、大事紀念日、名家誕辰百年等內容定期推出專題圖書外借,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圖書館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