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血”的謊言
民間一直流傳,血燕由金絲燕吐血而成,價值千金,但其實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編造的謊言。
“根本沒有燕鳥吐血做窩這回事。”2011年8月22日,馬來西亞燕窩商聯合總會會長馬興松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燕窩由金絲燕吐唾沫而成,筑巢在山洞里形成的天然燕窩,俗稱“洞燕”;筑巢在燕農人工搭建的屋子里形成的燕窩,俗稱“屋燕”。洞燕因其受礦物質影響導致顏色不同,有白燕、黃燕和紅燕之分,而屋燕只有象牙白一種顏色。
真實存在的“血燕”概念,應該源于洞燕中的紅燕,形成原因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只有洞燕窩巢被含鐵元素的巖壁的礦物質或水滴滲透,燕窩呈現出不規則、暈染狀的鐵銹紅時,才會產生紅燕。
“天然紅燕出產的概率非常之低,根本無法形成量產。”馬來西亞砂拉越燕窩入出口商公會一位要求匿名的會員稱,目前東南亞每年年產600噸左右屋燕,洞燕則只有數十噸,而洞燕中的紅燕更是鳳毛麟角,“一年能到幾噸都算罕見。”而目前市面上大量出現的色澤均勻、通體赤紅的“血燕”,更是毫無可能。
“亞硝酸鹽超量的血燕,并不是那些天然洞燕,而是人工養殖的屋燕染色而成。”上述燕窩入出口商公會會員說。
一位擔心報復的行業從業者說,血燕神話的背后,有著巨大的利益驅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Jack Lee承認,由于燕窩一旦染成“血燕”的赤紅色,異色、雜質會被遮掩住,所以用于染血燕的原料,往往是質量比較低劣、無法以原來面目銷售的燕窩原料,正因如此,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血燕”原料的批發價均低于白燕。
然而,這些品質低劣的原料,經染色后搖身一變,化為“血燕”,被黑心零售商以各種非法渠道大量帶入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經編造的“血燕”神話炒作,堂而皇之冠以高檔滋補品,獲得暴利。
據了解,經炒作后的“血燕”售價,在中國內地,比白燕高出10%-20%,在香港,一般也要高出5%-10%。“成本低、售價高,兩者差價產生的空間,自然讓業內對它青睞有加。”
染色燕窩的秘密
強大的市場需求,導致燕窩染色已經成為了燕窩加工業一個重要門類,有專門的業者提供染色服務。
一位印尼商人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說:染色工期一般為7到10天,加工費則視加工量定價,一般為每公斤50-100美元。而色澤亦按客戶要求而定,紅色、淺紅、黃色均有。“服務質量比較好”的從業者,還提供“色卡”或“樣品”供客戶挑選。為了拉攏回頭客,他們甚至會向客戶保證染色后的血燕“浸泡不掉色、蒸煮不褪色”。
至于染色工業,業內至今諱莫如深,但多位印尼與馬來西亞的燕窩商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最主要的方法是“鳥糞熏染法”。
浙江省工商局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其線人在馬來西亞加工廠拍到的畫面展示了此種方法的全過程:畫面中粗糙的白燕先被裝進一只四周帶孔的盒子里。盒子外圍裹著布。蓋上盒蓋后,工人拿鐵鍬將鳥糞蓋在盒上,盒子懸空,下方有通道。經加熱人為氧化,熏出了紅色。
“金絲燕的鳥糞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人工血燕的亞硝酸鹽含量超量可想而知。”印尼的一位知情者說,其他尚未被披露的危險比比皆是。
他舉例說,由于劣質燕窩原料往往味道較臭、含毛多且不易去除,為了操作方便,不法加工商,往往先要對其做除臭、漂白處理。“這一過程往往要大量使用雙氧水、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高毒、致癌的化學藥劑。”
經過上述兩種處理工序后,如果達到消費者可接受的賣相,加工商還會先將其選擇加工成“黃燕”出售。只有余下最差的燕窩,才被選擇用來染制“血燕”。 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知情人士說,此前,由該局技術中心承擔的“燕窩及其制品的真假鑒別方法研究”課題小組在研究中,就曾同時在染色“血燕”和“黃燕”中發現高濃度的亞硝酸鹽。
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多位業者承認,在燕窩的主產地東南亞地區,當地華人幾乎從不食用“血燕”,只有由于受了多年虛假宣傳欺騙的中國內地,血燕才占了燕窩銷售的半壁江山。
事實上,即使是真實存在的洞燕“紅燕”,其食品安全亦很難保證。由于紅燕中的礦物質含量無法被標準化,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往往同時滲入。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獲知,在2008年至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的入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中,對洞燕重金屬超標問題亦曾多次予以公布。
而自稱“2005年進入中國從未銷售過一片血燕”的印尼“龍情燕窩”品牌推廣部經理Vivian亦解釋了其公司無論真假“血燕”一律不做的原因。“幾年前,公司曾對真血燕的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測出大量的鉛、汞成分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