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肥”的燕窩
知情者透露,除了熏染顏色,燕窩造假還包括用摻水或非燕窩添加物增加重量等方法。
此種造假技術最早可能起源于印尼的加工廠。
馬來西亞婆羅洲的一位燕農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就有當地媒體報道摻假與摻水的事。“當時大馬的人都說印尼人不可靠了。最后大家只采購婆羅洲馬來地區的洞燕,婆羅洲印尼地區的洞燕幾乎沒有人買”。
這種技術逐漸擴散至馬來西亞與香港等地。現在的屋燕造假技術,多是從洞燕來的。在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這種教授制假方法的報紙小廣告隨處可見,花200元港幣和一天時間就能學會。
上述燕農介紹說,天然燕盞或多或少都會混有燕毛及雜質,必須清除才可烹調食用,但除毛后盞身會出現很多縫隙,變得參差不齊,賣相極不討好,故一般燕窩商都會加工將之修補。而這一加工程序,正是造假的濫觴。
一開始,燕窩加工廠選擇用平價燕碎填補燕盞縫隙,最后漸漸發展成用非燕窩的物質填補。填補的物質包括木薯粉、海藻類瓊脂等等。
目前最為普遍的是一種名為“SUPER77”、成分為木薯粉的印尼膠水。這種無色無味的粘合劑,用溫水調出后,便能當膠水使用。造假者往往將其與一種海藻類瓊脂混合,附著于真燕窩內。如果造假者貪心還會選擇在燕盞底部薄薄地涂上兩三層“SUPER77”,可增重約10%。“一夜后風干,真假難辨”。
據香港媒體報道,“SUPER77”一瓶可做一百個燕盞,而價格才不過五六十元元人民幣,批發價甚至更為低廉。
更重要的是,上述方法還有快速鎖水功效,能將只有八成干的燕窩表面變得硬且干燥,卻又可保住里面的水分重量。以此手法“加料”的燕盞,所含雜質和水分竟可達三成之多。
如果不造假,一盞燕窩在三克到七八克之間。“如果到8克乃至更高,就要警惕了,雖然這樣的燕窩有,但極為罕見。”Jack Lee說。
造假的另外一個佐證來自于市場行情。雖然燕窩產于東南亞,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燕窩一直比原產地還要便宜,卻是一個長期的事實。
一位馬來西亞的知情者回憶,2010年3月,印尼燕窩產量減少、貨源緊缺,導致婆羅洲燕窩價格大漲。但奇怪的是,當時中國香港的燕窩價格,卻越賣越便宜。
事實上,燕窩價格在東南亞十分透明。馬來西亞婆羅洲的一位燕窩從業者舉例說,從產地燕屋里初采帶羽毛的原料燕窩盞就要每克10元以上,經挑毛后,還會有十分之三的損耗。加上挑毛的人工費、水電費等等成本,普通的成品燕窩出口到中國香港時,成本就已是19到20元每克,洞燕則為28元每克左右。“如今香港到處充斥著20元左右的燕窩,難道是商家在做慈善?”
“而我們在賣的高品質燕窩,零售價都在每克67元以上。”印尼“龍情燕窩”品牌推廣部經理Vivian稱。
產業粗放,走私猖獗
事實上,造假的泛濫與燕窩行業產銷兩端監管雙雙失靈有很大關系。
以燕窩的主產地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為例,雖然燕窩產業已至近千億規模,但無論是生產、加工還是貿易,其產業形態依然十分粗放。
印尼燕窩協會總會中國區主任干事Jack Lee承認,無論是印尼還是馬來西亞,雖然政府都曾出臺加工廠注冊制度,但由于目前的燕窩加工廠普遍規模較小,大多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并未按要求進行注冊。
更令人驚奇的是,占據燕窩產量80%的印尼,罕有品牌誕生。Vivian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4年龍情燕窩在當地注冊時,才獲知自己竟是印尼第一家注冊的燕窩品牌。
此外,另一個渠道也在影響燕窩進口的監管。因受禽流感影響,印尼此前一直被列為中國的燕窩禁止進口國。但大量的印尼燕窩改頭換腦面,通過種種灰色和地下管道流入中國。
業內普遍估計,作為全球最大的燕窩消費地,中國內地的燕窩年銷量已達到500噸以上,銷售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但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得的數字顯示,作為燕窩主要進口省份的廣東,每年經它們發放檢驗檢疫合格證明進口的燕窩約有四千公斤,而這個數量已幾乎占到全國進口量的近一半——兩相比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南方周末記者曾試圖向燕之屋、李寶贏堂等品牌以及其上級貨源進口商聯系,要求其提供具體進口數量,但無一例外均遭到拒絕。
馬來西亞出口燕窩要獲得政府認證,必須符合兩個步驟,即售賣原燕窩給燕窩廠的引燕業者必須取得禽畜農場實踐證書(SALT),而要出口到國外的燕窩廠必須獲得VHM認證,這才能確保燕窩品質得到保證。
“大量燕窩通過轉口貿易或不正常渠道進入中國。這種不正常貿易形式,導致中印兩國的檢驗檢疫部門都難以監管。”印度尼西亞燕窩協會總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
據Jack Lee了解,雖然中國內地各地口岸都允許私人攜帶部分燕窩,數量規定不一,但最高可達2公斤的規定,依然為大量繞過監管渠道的燕窩入境提供了方便。許多單店一個月的銷售量也就一到兩公斤。“大量跑單幫的方式,你很難說它是走私還是合法的入境,這是一個灰色地帶。”
“我們現在倡導用唾液酸的含量來鑒別燕窩的真偽。”Jack Lee說,此種考慮是想從根本上解決因檢測蛋白質含量而帶來的摻假問題。
2011年4月,曾與印尼燕窩協會總會合作過的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承擔的“燕窩及其制品的真假鑒別方法研究”課題已正式通過中國專家鑒定。“雖然轉化為國家標準還有待時日,但這一方向卻已基本被認同。”